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我记录了朱鹮复兴的奇迹

媒体:新华视界  作者:新华视界
专业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21/5/27 17:21:39

图片

1994 年,我第一次采访拍摄朱鹮,至今已有 27 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和我的镜头一起见证了朱鹮复兴的奇迹。

图片

1981 年,“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在陕西洋县姚家沟设立(照片由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1981 年 5 月 23 日,中科院刘荫增先生为代表的朱鹮寻找团队,历经 3 年时间,行程 5 万公里,终于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找到世上仅存的 7 只野生朱鹮,给这一物种的留存和复壮带来一线希望。

40 年后的今天,朱鹮这一极小种群从“重新发现”到“繁衍复兴”,由当初发现的 7 只极小种群发展起来的原生朱鹮种群数量已达 4000 多只,活动范围从重新发现时不足 5 平方公里扩展至汉中、宝鸡、安康三市十多个县(区)15000 平方公里,并呈进一步扩散的态势。

我国朱鹮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成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01

艰难的采访 没有磨灭我完成拍摄的信念

被列为“国际保护鸟”的朱鹮,又名朱鹭,有“东方宝石”之誉,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日本等地。

对栖息环境,朱鹮很挑剔,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要有高大茂密的树木,这是营巢的需要;要有水田、河湖,这是觅食的需要;与人比邻而居,但又环境僻静,这是避免天敌袭击的需要。

然而,进入 20 世纪以来,朱鹮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60 年代,俄罗斯远东地区朱鹮灭绝;70 年代,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消失;1981 年,日本捕获最后几只野生朱鹮,实施人工饲养,但未能繁育出后代……而我国自 1964 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后,再无朱鹮的消息,这种珍禽一度被认为在我国已灭绝。

我第一次采访拍摄朱鹮是 1994 年,我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当时朱鹮还不为外人所知,而且数量依然极其稀少,即使是在洋县也见不到朱鹮的踪影,只有在朱鹮保护站的饲养笼里才能看见不多的几只。经过多方联络,好不容易允许进站拍摄。保护站里都是笼舍,铁栏栅相隔,根本无法拍摄到能发稿的照片。好说歹说,一天过去了,相机里的一个胶卷也没有拍完。

图片

1994 年 9 月 10 日在洋县白火石沟朱鹮营巢区拍摄的朱鹮。

郁闷中的我渴望有所突破。当天晚上,我诚挚地邀请工作人员到县城的一个小饭店相聚,以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在点菜时我精心挑选了几个自认为可口的菜肴,没想到饭店老板却一脸不高兴:“我们饭店虽小,好的菜也不少。”老板的话外之音是嫌点的菜便宜。我开玩笑地说:“听说你们这里有一种特别少见的鸟?”店老板一本正经地回答:“那可不敢,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给再多的钱我也不犯法!”

我们一行笑了。可见,在洋县群众心目中,朱鹮的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

图片

1994 年 9 月 24 日拍摄的刚孵化的小朱鹮。

图片

1994 年 9 月 26 日,一对名为“龙龙”“凤凤”的朱鹮从故乡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启程赴日本“落户”,供日方开展繁殖研究之用。这是赴日前,”龙龙“与”凤凤“在朱鹮保护站里嬉水。

经过几天的周折和磨练,我与站里的多位工作人员也渐渐熟悉了,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图片专题《世界濒危物种——朱鹮》的拍摄。通过这组照片,向全世界报道了我们国家 14 年来,先后投资 300 多万元,使朱鹮数量由发现时的 7 只增加到近 50 只的巨大进步。特别是 1993 年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标志着科研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

稿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5 年 6 月,编辑部约我再拍摄一组朱鹮的专题。有了之前的采访经验,我很快完成了名为《朱鹮新家园》的专题。这组照片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了朱鹮救护饲养中心饲养的 9 只朱鹮中,有 3 对朱鹮交配产卵,经过 20 多天的孵化,于 4 月中旬陆续孵化出 3 只幼鸟的新闻。

我也拍摄到了经过 20 多天的孵化,小朱鹮终于来到世间的珍贵镜头。据朱鹮救护饲养中心主任、工程师席咏梅介绍说,这次配对产卵的 3 对朱鹮中,有两只雄鸟是 1993 年从野外取卵由人工孵化出来的,它们“生儿育女”,不仅证实了朱鹮雄鸟两年可以性成熟,而且实现了朱鹮人工孵化、人工育雏、人工饲养成熟、配对繁育的大循环,标志着中国朱鹮人工繁育获得了重要突破。

图片

1995 年 7 月 28 日拍摄的座落在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

图片

1995 年 7 月 29 日,刚出世的小朱鹮的一举一动,牵动着科研人员的心。

图片

1995 年 7 月 29 日,洋县群众为朱鹮送来食物——泥鳅。、

图片

1995 年 7 月 29 日拍摄的朱鹮成鸟哺育幼仔情景。

图片

1995 年 8 月 2 日,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场的科研人员在护理朱鹮幼鸟。

这组彩色图片专题,被海内外媒体多家采用,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均整版刊用。

2018 年 6 月 2 日,我在洋县四郎镇田岭村的一片密林里,从早晨 6 时守候到 11 时,忍受着蚊虫的叮咬,以拟人化的手法,完整记录下出生 10 余天的 2 只朱鹮幼鸟由父母精心呵护的幸福生活。整组图文在网上流传甚广,我被蚊虫叮咬的皮肤也整整治疗了一周。

图片

2018 年 6 月 2 日,在洋县四郎镇田岭村的一片密林里,朱鹮夫妇在密林的巢里看护幼鸟。

图片

2018 年 6 月 2 日,从远处觅食归来的朱鹮在巢里给幼鸟喂食。两只朱鹮轮换在巢里看守幼鸟,另一只则外出觅食。

02

不间断的关注 凡有大事从不缺席

朱鹮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它是“秦岭四宝”中陕西独有的物种。凡有朱鹮的重要活动与节点,我都设法参与。

1996 年 4 月,洋县朱鹮救护饲养场从野外取卵人工孵化出 5 只朱鹮。它标志着朱鹮人工繁育获得新的突破。世界濒危的朱鹮在陕西省已经从 7 只发展到 61 只。

图片

1996 年 4 月 10 日,1988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的席咏梅在观察从野外取卵人工孵化出的小朱鹮。

2002 年 3 月 4 日下午,特别难忘。这一天乍暖还寒,迎着飘落的小雪,30 对朱鹮从位于汉水之滨洋县的朱鹮保护观察站越过秦岭,来到西安周至县楼观台,落户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

图片

2002 年 3 月 4 日,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饲养员唐仕兴与朝夕相处的朱鹮依依惜别。

50 多年以前,楼观台曾是朱鹮的栖息地,地理、水利、植被、气候等条件均较适宜朱鹮生长。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选定秦岭北麓的周至县楼观台作为新的人工饲养朱鹮研究基地,这是为继续扩大朱鹮人工饲养种群,并为再引入朱鹮放归自然做准备,也为避免整个种群疾病感染的风险。

我在寒冷的雨雪中,苦苦静等了三个多小时,才迎来翻过秦岭的 30 只朱鹮。看到送行的护送员与朱鹮紧紧相拥,难舍难分,我迅速拍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

图片

2007 年 3 月 14 日拍摄的汉江附近的朱鹮。

2007 年 5 月 31 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26 只经过野化训练的人工繁育朱鹮从鸟笼中相继被放飞。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对人工繁育的朱鹮进行野化后异地放飞,也是人类第一次将人工繁育朱鹮放归大自然。

图片

2007 年 5 月 31 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两名专家放飞朱鹮。

图片

2007 年 5 月 31 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一位农民放飞朱鹮。

一年后的 4 月 30 日,实施野化放飞的 26 只人工繁育朱鹮中的一对,经历了冬季罕见的大雪考验后,不仅适应了野外环境,还成功孵化出 3 只幼鸟,标志着我国对濒危鸟类朱鹮实施的首次野化放飞初步取得成功。

图片

2008 年 4 月 30 日,在陕西省宁陕县朱家嘴村一处山坡的松树上,一只朱鹮正在哺育雏鸟。

图片

2009 年 9 月 12 日拍摄的白里透红的成鸟朱鹮的羽毛。

图片

2014 年 6 月 1 日,陕西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检查记录野生朱鹮的最新情况。

图片

2014 年 6 月 1 日,陕西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为野生朱鹮配戴无线电追踪器。

图片

2019 年 11 月 19 日,朱鹮在汉江支流的牧马河畔觅食。

截至 2020 年底,朱鹮的易地保护已经在宁陕、铜川、宝鸡、河南罗山县、浙江德清及日本、韩国相继实施了人工种群放飞工程,放归朱鹮在野外自然繁育获得成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实现了从稳步就地保护、开展人工繁育,再到野外放飞的良性发展保护目标。

03

命运改变的 不只是朱鹮

呵护备至,7 只朱鹮开枝散叶,如今原生繁衍至 4000 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到海外,种群濒临灭绝的命运得以逆转。

时光推移,朱鹮种群日渐复壮,身影越飞越远;深山小城里,发动群众的步子,也越迈越大,“保护站+信息员+农户”等模式应运而生。除了动员农户护鹮,还招募信息员——发现朱鹮新的营巢地、夜宿地,或者病、弱、伤的朱鹮,信息员及时上报,专业人员核查确认后,给予奖励。

图片

2021 年 5 月 20 日,朱鹮在洋县谢村镇小池村觅食。

图片

2021 年 5 月 20 日,在洋县溢水镇老庄村的一处朱鹮巢点,三只朱鹮幼鸟在巢中栖息。

图片

2021 年 5 月 20 日,在洋县溢水镇老庄村的一处朱鹮巢点,一只成鸟守住在家,另一只外出觅食。

图片

2021 年 5 月 20 日,在洋县溢水镇老庄村的一处朱鹮巢旁,一只朱鹮成鸟在小憩。朱鹮是喜欢集群的鸟。朱鹮巢通常在向阳、避风、昼夜间温差变化不太大、地形开阔的山窝,所在的树木通常明显高于周围其他树木。

图片

2021 年 5 月 20 日在洋县溢水镇老庄村的一处朱鹮巢点拍摄的三只朱鹮幼鸟。

5 月 21 日,我采访结束正准备离开时,得知洋县纸坊街道纸坊街村 2 组村民韩成林,将巢穴中跌落的朱鹮幼仔救起,迅速将受伤的幼仔送至朱鹮生态园饲养中心——在洋县城乡,群众保护朱鹮意识非常强,每年都会救护一些受伤朱鹮,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及时救治,有效保护了朱鹮成长。

图片

2021 年 5 月 21 日,洋县纸坊街道纸坊街村 2 组村民韩成林(中)将受伤的朱鹮幼仔送至朱鹮生态园饲养中心。

图片

2021 年 5 月 21 日,在洋县溢水镇老庄村的一处朱鹮巢点,一只成鸟守住在巢旁的树枝上。

回望朱鹮种群的复壮之路,凭靠无数牧鹮人默默坚守,也得益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力。

曾经,洋县人为了呵护朱鹮,老百姓种地耕田,不再用化肥、农药,庄稼相应减产。然而,近 40 年坚守,洋县积累的“绿色存量”释放出“经济增量”:全县有机农产品认证达 15 大类 81 种,产值 11 亿元,品牌价值达 70 亿元。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秦岭生态保护……一项项‘大动作’,滋养了朱鹮所需的湿地、森林两大生态系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说,“留住绿水青山,哺育了朱鹮,也换回了金山银山。”

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留护住那些即将在时光交错中灭绝的生灵。在人与自然共同谱写的故事中,从来都是付出爱而收获爱的美好过程。我们为自然生命而奉献,自然便回馈给我们希望和光明。目前,朱鹮拯救性保护目标基本实现,让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将成为新一代朱鹮保护者的新目标。

如今,每一次,看着朱鹮在树林间翩翩起舞,我的心依然无法控制地会随着它们曼妙的“舞姿”奔腾、跳跃。

图片

2021 年 5 月 20 日,新华社记者陶明在密林中拍摄朱鹮。

27 年的时光一闪而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幸而走进了朱鹮这个物种复兴的片段中,并用我的相机和镜头掬起一捧水花,让世界感受到它们闪亮的色彩,在未来,当人们陶醉于朱鹮美妙的鸣叫和在林间飞舞的身姿时,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够告诉他们,这一切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延续至今的。

来源:

新华视界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阅读 131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