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凤头燕鸥(陈水华 摄)
1 中华凤头燕鸥的前世今生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海洋鸟类,第一次为世人所知是在1861年。当年11月,波兰籍博物学家海因里希·伯恩斯坦(Heinrich Bernstein),在印尼的哈马黑拉岛(Halmahera)采到了一只不知名的燕鸥,标本被送回荷兰莱顿国家自然博物馆后,被时任馆长、鸟类学家海曼·斯莱赫尔(Hermann Schlegel)鉴定为一个燕鸥新种,并以伯恩斯坦的名字命名为Sterna Bernsteini。
此后,人们又零星采到这一物种的标本。除了印尼之外,采集地还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但标本被采集最多的还是在中国,主要在山东和福建沿海。这些标本目前均非常珍贵,被保存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包括美国自然博物馆、英国自然博物馆和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等。除了有限的标本之外,鸟类学家其实对这一物种所知甚少。由于它们出现在东南亚的时间多是冬季,而在中国的时间为夏季,因此推测它们在东南亚沿海越冬,在中国尤其是山东沿海繁殖。这也是它的英文名Chinese Crested Tern的由来。在我国,鸟类学家则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将它称为黑嘴端凤头燕鸥。近年来,为了通俗和宣传,根据我们的建议,它的中文名已经被正式改为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的模式标本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中华凤头燕鸥一度消失。虽然有人声称见到,但终究难以证实。多数鸟类学家相信可能已经灭绝。它们最后一次被确证存活是在1937年。当年夏天,静生生物调查所调查所与青岛市立博物馆组建山东生物采集团,在青岛沿海进行标本采集,我国著名动物学家寿振黄先生委托他的助手唐善康采集动物标本。6月12日至7月31日间,在青岛外海的沐官岛和胶州湾的沧口一共采集了21只中华凤头燕鸥标本。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爆发,标本采集活动被迫终止。所采标本有三分之二被带回了北京,其余留在了青岛市立博物馆。目前这21件中华凤头燕鸥标本中,仅有2件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内,其余19件标本,下落不明,推测在抗日战争中被毁的几率较大。
中华凤头燕鸥的重要记录点
63年之后,2000年6月,台湾鸟类摄影家梁皆得在马祖列岛拍摄燕鸥纪录片时,偶然重新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包括4对成鸟,以及各带着一只刚刚孵化的雏鸟。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鸟类学界的广泛关注。
2004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团队又在浙江韭山列岛发现了第二个繁殖群体,包括约20只成鸟混群在近4000只大凤头燕鸥中。
由于数量稀少,踪迹神秘,台湾著名鸟类学家刘小如博士将之称为“神话之鸟”。该称呼在民间不胫而走,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近年来,围绕该珍稀物种所开展的一系列保护和宣传活动,借助媒体的推波助澜,更使“神话之鸟”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 繁殖种群的调查与现状
自2000年以来,大凤头燕鸥和中华凤头燕鸥一直在马祖列岛有持续的记录,但总是不停地变换繁殖的岛屿,轮流出现在燕鸥保护区的八个岛屿上。而且历年的繁殖情况也很不稳定。大凤头燕鸥的数量少时只有500多只,多时可达5000以上。中华凤头燕鸥的数量少时只记录到1只,多时候可达18只。有好几年,甚至出现了繁殖完全失败的情况。
考察队在海上调查(范忠勇 摄)
根据台湾鸟类学家颜重威先生的建议,从2003年夏天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团队开启了长达四年,在浙江沿海寻找中华凤头燕鸥之旅。根据当时的统计,浙江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3061个。2003年夏天,我们从最北端的嵊泗列岛开始,完成了舟山群岛北部的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了嵊泗列岛、崎岖列岛、火山列岛和衢山附近岛屿,结果一无所获。2004年夏天,我们又调查了舟山群岛南部岛屿,包括中街山列岛、长涂列岛、五峙山列岛和普陀附近岛屿,仍然没有见到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7月底,应宁波市象山县海洋局的邀请,我们到韭山列岛进行资源调查,终于在一个无人小岛上,找到了大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4000只大凤头燕鸥中繁殖。这个繁殖群随后被两场台风摧毁。2005和2006这两年夏天,燕鸥混合繁殖群不知所踪。我们只好又对浙江中南部沿海其余1760个岛屿又彻底搜寻了一遍,仍无中华凤头燕鸥的踪影。
登陆无人岛调查充满了危险(陈水华 摄)
与此同时,厦门观鸟会在福建沿海,北京观鸟会在青岛沿海也展开了调查,同样没有新的发现。
2007年6月,中华凤头燕鸥又回到了韭山列岛繁殖。这次的统计数据是4对中华凤头燕鸥与1000对大凤头燕鸥。然而,一个星期后,非法分子黑夜登岛,将1000余枚燕鸥蛋一卷而空。2007年的燕鸥繁殖再次失败。
韭山列岛(陈水华 摄)
2008年6月,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混合繁殖群出现在舟山五峙山列岛。舟山五峙山列岛为2001年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此前只有黑尾鸥、黄嘴白鹭、中白鹭等繁殖。因此推测该繁殖群是从韭山列岛迁移过来的。当年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个体数量仅有4只,大凤头燕鸥约为2000只。在我们与保护区管理局严格的监测和保护下,2008年出生的两窝雏鸟成功离岛。此后,这个繁殖群在五峙山列岛逐渐稳定下来。中华凤头燕鸥繁殖个体的数量也从2008年的4只,逐渐上升到了2013年的14只。
五峙山列岛 (范忠勇 摄)
此外,台湾澎湖列岛自2006年起也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繁殖,最多时有3对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大凤头燕鸥中繁殖;2016年在韩国全罗南道灵光郡的一个无人小岛上,记录到2对中华凤头燕鸥混在约2万只黑尾鸥中繁殖。
虽然中华凤头燕鸥现存有五个繁殖地点,繁殖区域横跨黄海和东海,但据估测,在2013年之前,其全球个体总数量仍少于5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鸟盟将它列为保护的最高等级——极度濒危。
3 繁殖生态和威胁因素
通过对五峙山列岛繁殖群体的系统观察,我们对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生态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包括它们的繁殖时间表、巢位选择、窝卵数、食物资源和觅食行为等,为今后有针对性的保护,特别是人工招引打下了基础。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集群生活的海鸟。像它们的一些近亲一样每年在中低纬度间做群体性的迁徙并集群繁殖。但如今这一物种的数量已少到无法形成有效的群体,因此总是混在大凤头燕鸥群中活动,共同抵御天敌,减少被捕食的风险。
游隼捕食燕鸥(张鹏 摄)
与大凤头燕鸥类似,中华凤头燕鸥喜欢栖息在岩石裸露的海岛,有时也在开阔平坦的河口和海湾活动。它们以俯冲入水的方式在海面觅食,捕捉小型鱼类。
中华凤头燕鸥通常选择外海无人小岛作为繁殖场所,而且这些岛屿必须具有裸岩区域,植被低矮稀疏。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繁殖时间基本同步。大约在5月初开始在繁殖地聚集产卵,一般一窝产1枚卵,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7天左右,育雏期为31-35天。8月初,幼鸟开始在父母的带领下尝试飞行。8月底,完成繁殖的燕鸥带着幼鸟逐渐离岛。
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大凤头燕鸥中繁殖(陈水华摄)
根据我们十多年的跟踪监测,燕鸥繁殖失败主要源于人为捡蛋和台风。其中,人为捡蛋是最大的威胁因素。在海鸟繁殖期间,我国沿海渔民上岛捡蛋现象非常普遍,且难以监管。根据2003-2006年我们在浙江沿海的调查,在28个有海鸟繁殖的岛屿上,绝大多数存在捡蛋现象,而且是频繁地被捡蛋。在这些岛屿上,我们几乎很少看到正常孵育的巢和雏鸟。
中华凤头燕鸥一家(洪崇航 摄)
8月是浙闽海域台风多发季节。台风本属于自然现象,但由于人为捡蛋,部分海鸟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再次产卵。但延后的繁殖遇上了台风的多发期,很可能导致繁殖的再次失败。这就是濒危物种受胁因素间的协同效应(Synergistic effect)。在这里,人为捡蛋是触发因素,台风是被动因素。
通过近距离监测,我们进一步发现,蛇类、猛禽和鼠类等也是威胁燕鸥繁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浙闽沿海岛屿,王锦蛇、游隼和鼠类的分布非常普遍。猛禽以捕猎成鸟为主,而王锦蛇和鼠类则以吞食蛋为主。蛇类、猛禽和鼠类的存在不仅仅降低了繁殖群的繁殖成功率,在繁殖早期,甚至导致整个繁殖群集体弃巢。影响燕鸥繁殖的因素还包括海洋污染、赤潮、过度捕捞、人为干扰和海岛开发等。有时这些因素也可互相作用,加剧燕鸥的生存威胁。
通过野外观察,并经分子生物学证实,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之间还存在杂交风险。值得庆幸的是,根据我们的野外观察,两者杂交的比例并不高,大概不足百分之五。
4 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
自从2007年燕鸥繁殖群在象山韭山列岛繁殖失败之后,我们和保护区管理局在浙江沿海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宣传活动。并根据国际专家的建议,着手实施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项目。
韭山列岛铁墩岛燕鸥人工招引区(陈水华摄)
2013年春,浙江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国际鸟盟亚洲部和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采用社群吸引技术(Social attraction technique)招引大凤头燕鸥和中华风头燕鸥到韭山列岛铁墩岛人工栖息地繁殖。这项技术是美国海鸟专家史蒂夫·克里斯(Stephen Kress)博士的发明,在北美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燕鸥在繁殖栖息地选择上,容易受到同类的影响,通过假鸟和声音回放,将燕鸥引到人工营造的栖息地繁殖。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即取得成功,吸引了3200只大凤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到项目地繁殖。
自2013年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浙江自然博物馆和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合作,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群人工招引与种群恢复项目已经连续取得成功。
项目组通过持续的栖息地改造,提升繁殖岛屿的基础设施,加强科研和监测,探明并及时排除威胁因素等,使燕鸥繁殖群日趋稳定,中华凤头燕鸥繁殖个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繁殖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开展了繁殖生态研究、保护遗传学研究,以及环志和卫星跟踪等工作,为了解其濒危机制,开展针对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
在人工招引繁殖场中华凤头燕鸥站在假鸟的头上(陈水华摄)
从2015年开始,为了稳定舟山五峙山列岛的繁殖群体,我们在韭山列岛和五峙山列岛同时实施了燕鸥繁殖种群人工招引项目。当年,在韭山列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52只、大凤头燕鸥2000只,在五峙山列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10只,大凤头燕鸥3000 只,成功实现了分群,避免了将所有的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018年,在两地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个体数量达到了77只,成功繁育雏鸟25只,从而也使全球总数量首次超过了100只。在浙江两地繁殖的个体数量占到全球繁殖个体总数的80%以上,成功繁育雏鸟数量更是占全球成功繁育雏鸟数量的90%以上,从而使浙江两地成为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和繁育的最集中也是最重要的基地。
2022年6月,在韭山列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的成鸟数量更是达到了93只,到6月7日已有雏鸟破壳32只,加上同期在五峙山列岛21巢的繁殖数量,在浙江两地的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已经超过了150只。
燕鸥人工招引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成功率,有效恢复了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数量。从最初的不足50只,到超过150只,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回升,已经初步阻止了这一极度濒危物种滑向灭绝的深渊。在未来,我们还将利用社群吸引技术,建立新的燕鸥繁殖基地,逐步建立起一个严格监测的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网络,最终恢复和扩大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繁殖种群和繁殖区域。同时,项目的成功为中国濒危动物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模式,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
来源:
陈水华:浙江省博物馆 研究馆员
范忠勇:浙江自然博物院 研究馆员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