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生存的华北豹,是华北山地最后的大型食肉动物,也是华北荒野最后一抹余晖。
“一般公认华北的豹与华南的豹不同,但明确定义此类差异却殊为不易。显然,华北的个体冬毛更长,体色略淡。”
历经长期的史海钩沉,几经增删,1.6万字长文中,是“中国豹”与中国近现代史的交相呼应。
历史仍在徐徐向前,无数次回望,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
“一百多年来,我们战胜了内部的动乱,战胜了外来的侵略,我们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广阔的保护地。那么,或许我们可以恢复华北豹。”
帝国的年代:1862-1911
“日本豹”
1862年,《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刊出两段豆腐块。
“皮货商凯里施先生(Mr. Keilish)自日本购得豹皮一张,惠赠大英博物馆,以供检验。……其颈部斑点呈线状,背部斑点亦与其它豹不同。我提议将之命名为:Leopardus japonensis. (Pl. XXXIII.)。”
拉丁学名字面含义是”日本豹”。
括号里的图版编号,指向一张彩色图画:一只豹子趴在树上,卷曲着“末端带有四个黑环”的尾巴,微微扭头回望。
文章倒数第二句很简短:“Hab. Japan.” 栖息地,日本。
然而日本并不产豹,豹皮很可能出自中国华北。
短文作者名为约翰・艾德伍德・格雷(John Edward Gray,1800-1875)。格雷来自博物学世家,父亲和叔叔均是著名博物学者。
约翰・艾德伍德・格雷(John Edward Gray)/Wiki media
1840年,格雷执掌大英博物馆的动物学部,直至1875年辞世。三十五年间,格雷端坐伦敦一隅,发表新种无数,见证十九世纪博物学与大英帝国的辉煌。
1867年,格雷在《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又描述一个亚种:Leopardus chinensis,意为”中国豹”。
依据是洛克哈特医生(Dr. Lockhart)送回英国的头骨。
头骨采集地非常明确:北京西部山地林区。
亨利·米尔恩-爱德华(Henri Milne-Edwards) /图源网络
同年稍晚,亨利·米尔恩-爱德华(Henri Milne-Edwards,1800-1885)在法国的科学杂志上命名新物种:Felis fontanierii。字面意思是“丰大业豹”。
丰大业(M. Fontanier),法国人,时任法国驻天津领事,他在北京周边收集到一张带头骨的豹皮,寄回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动物学者米尔恩-爱德华当时供职该博物馆。他碰巧与格雷同龄,乃是法国动物学巨擘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的接班人。
自1840年英国炮舰逼近虎门,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后,大清帝国国门洞开。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博物学者涌入中国的港口以及内陆。
到1867年,中国豺狼虎豹之末,在西方世界的物种命名体系里,有了三个名字:Leopardus japonensis,Leopardus chinensis,Felis fontanierii。
三年后(1870年),丰大业持枪逞凶,被天津民众当场击毙,是为“天津教案”。
同年,英国外交官和博物学者郇和(Robert Swinhoe,1836-1877)在《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汇总了中国的兽类物种。郇和又译“斯文豪”,他曾在华南和台湾大范围旅行,命名过许多鸟兽。
Robert Swinhoe(郇和、斯文豪),伟大的博物学家 /图源网络
斯文豪没有理会丰大业豹,将格雷命名的两种合并为Leopardus japonensis,是 “华北和满洲的代表形式”。
到2017年,还会有学者基于新证据,将这两个区域的豹视为同一个亚种。
陕甘之乱
在格雷命名“日本豹”的同年,新帝同治登基。
其时大清帝国内忧外患。清廷一面筹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列强周旋;一面在长江流域调兵遣将,镇压太平天国。
在华北的两个角落,发生了两件事,对豹的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回民起义爆发;同治二年(1863年),塞罕坝开围放垦。
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后,不出十年,太平军金田起义,同年捻军(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起义。此后十余年间,太平军席卷东南,捻军纵横江北,以致大清帝国的“西北”防务松弛。
1862年6月,陕西回民武装围攻西安府。同年,马占鳌、马化龙等人各自在甘肃、宁夏多地起兵。1866年,西捻军进入陕西,与回民起义遥相呼应。
1866年9月,清政府谕令左宗棠(1812-1885)前赴陕甘。这是陕甘之乱的转折点。
左宗棠制定战略:“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
直到1873年,陕甘之乱才终告平息。
左宗棠 /图源网络
十一年间,战火烧遍今日之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及宁夏。
陕北子午岭周边的庆阳、榆林、延安,甘宁六盘山周边的平凉、固原,乃至兰州、西宁,皆兵连祸结。保守估计,陕甘损失人口两千万。
征战西北,左宗棠见“土地荒废”,处处“黄沙白骨”,所到之处,便号召湘军沿途植树。“自泾州至玉门,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杨昌浚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与左宗棠类似的愁思和号召,将在一百年后激发起一道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
李希霍芬
陕甘动乱末期,德国地理学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Richthofen,1933-1905)踏上华北考察之旅。
从1871年9月至1872年5月,李希霍芬从北京向西,穿过西山、斋堂,经鸡鸣山、宣化到张家口,转至大同、五台山,到太原后沿汾河南下至潼关,入陕西经西安到宝鸡。他本想向西到兰州,然而局势不允许,于是向南进入四川,经广元、绵阳抵达成都。
李希霍芬山西考察路线示意图
这是李希霍芬第7次在中国长距离旅行。后世称他为丝绸之路的首倡者。甚至有学者认为,李希霍芬是第一个命名“黄土(loses)”并提出黄土风成说的科学家。
李希霍芬一路所见,皆是濯濯童山(体贴备注:濯读啄,该成语指光秃秃无树木的山)。生火取暖是重要原因。
清代中国交通非常原始,运输奇贵无比。“在山西,煤在矿区卖50芬尼,6英里外涨到25马克,12英里外就已经卖到42马克了”。矿区外居民买不起煤,要做饭和取暖,只能上山砍柴,于是森林破坏殆尽。
水土流失随之而来。河水携带的石块和泥沙,使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沙化。如果不是因为有黄土,山西大部早就成了沙漠,间或有可耕种的山谷而已。
山西的黄土山
与自然资源被消耗殆尽相对应的,是人口过剩。
世界上再无其他地方像中国的某些城市或村庄那样,满眼都是孩子。
“有时候从一间小小的房子里会涌出一堆孩子,他们都跑出来围观我们。”
而李希霍芬在沿途各个大城镇,都见到西方传教士的身影。
贝德福德公爵探险
在19世纪后四十年,大清帝国试图以洋务运动自强。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的成果风吹雨打去。
1899年,义和团兴起。在山西巡抚的怂恿下,义和团屠杀了太原的传教士。英国传教士索尔比一家碰巧回英国度假,幸免于难。
数年后,躲过一劫的索尔比之子苏柯仁(Arthur de Carle Sowerby,1885-1954)将在华北大范围旅行,采集野生动物,记录陕甘之乱的环境影响。
1900年夏天,义和团涌入北京。在进攻京城的八国联军中,有一位二十出头的美国富二代罗伯特·斯德林·克拉克(Robert Sterling Clark,1877-1956)。
英国传教士之子苏柯仁,美国富二代克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大清帝国的末期,他俩将陆续穿越陕甘。
在义和团的浪潮中,北京最后的麋鹿灭绝。幸好此前有一些流出海外,收入贝德福德公爵十一(11th Duke of Bedford,1858-1940)的庄园中。
Herbrand Arthur Russell,第11任贝德福德公爵( Duke of Bedford)
离群索居、性格孤僻的公爵酷爱动物,尤其是鹿科动物。他还长期担任伦敦动物学会(Zoology Society of London)的主席。该学会成立于1826年,其学报成为博物学的重镇。
Zoology Society of London的信件收藏 /图源网络
1904年,公爵出资赞助伦敦动物学会,到亚洲为大英博物馆采集动物标本。这项探险包括多次旅行,后世称之为贝德福德公爵动物探险(Duke of Bedford’s Zoological Expedition)。
领导探险的,是美国动物学者马尔科姆·普莱费尔·安德森(Malcolm Playfair Anderson,1879-1919)。
1906年,贝德福德伯爵探险队前往山西、陕西。苏柯仁时年21岁,通晓汉语,并具备标本采集经验,受邀加入探险队。
苏柯仁与野猪 /图源网络
1909年,安德森在山西东南部的陕州(Shong Chou,今属河南三门峡)获得两张豹皮。不过此时苏柯仁已经离开贝德福德探险队,加入克拉克探险队。
克拉克探险
1908年,时年31岁的克拉克个人出资组建探险队,“探索中国西北省份掩盖在表面之下,较以往行记所记更为丰富的多学科内容”。
克拉克考察队员在榆林府(今榆林市)合影,从左至右为:索尔比、克拉克、科布、格兰特、道格拉斯。/图源网络
23岁的苏柯仁刚从陕北回来,马上应邀加入克拉克的探险队,担任博物学者兼翻译。
1908年5月,克拉克探险队在太原会合。
当年7月,探险队从太原出发,向西北越黄河,到达榆林府;然后往南经绥德到延安府;再往南到鄜州后,探险队分为两组,一组经庆阳府、固原州,抵兰州府;另一组从鄜州南下,过渭河,抵西安,再向西前往兰州与另一组会合。
在兰州以南的山区,探险队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测量员被杀,于是结束行程,原路返回,于1909年9月回到太原。
克拉克探险考察路线示意图
在庆阳府以东,探险队看到“长期荒废的黄土山丘重新长满了茂盛植被, 就如同热带地区一般,而在河谷中才会看到农作物”。
“由于长期无人搅扰,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极为丰富。河谷和溪流沿途都会看到宜于狩猎的鸟类,包括野鸡、鹌鹑、鹬和多种野鸭;山上鹿只出没,野猪踪迹到处可见,有时亦可见到狼和豹子。”
环颈雉 ©武阅
陕甘动乱期间人口剧减,垦荒减少乃至停滞。陕北、陇东的林草得以恢复。
1876-1879 年,晋、陕发生特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村镇成墟,饿殍无数,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急剧减少,大量乡野就再未耕作。
“山地、丘陵和河谷的很多地方都有灌木覆盖,甚至林木茂盛,为各种野生动物隐匿其间提供了极佳遮蔽。当前华北很多物种能够留存下来,也许应归功于这些周期性饥馑。正是饥馑抑制了曾经不断增长的人口。”
明清两代是前所未有的开发高潮时期。在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动下,人口快速膨胀,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山区进军。
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空前绝后的虎患时代,特别是在康熙和乾隆年间。
到同治和光绪两朝,华北地区的老虎在各种地方志书中几乎销声匿迹——然而并没有彻底灭绝。
华北豹顽强地存活下来。
在山西,光绪朝地方志书中有关豹的记载,甚至有增加之势。反复的战乱和饥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豹。
1908年11月,当克拉克考察队在榆林府停驻时,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驾崩。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帝国寿终正寝。
进入民国时代,华北地区陷入阀割据,直到一支红色军队进入陕北。
革命的年代:1912-1949
“豹属”与“华北豹”
自斯文豪1870年的总结后,分类学者将格雷和米尔恩-爱德华命名的亚种推来挪去,冠以不同标签,了无新意。
几十年间,西方博物学者遍访全球,描述并命名了许多种豹。
1930年,英国动物学者雷金纳德·英尼斯·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1863-1947)在《孟买自然历史学会学报》上发表文章:《亚洲的豹和雪豹》。
金纳德·英尼斯·波科克 Reginald Innes Pocock /图源网络
波科克将虎、豹、狮、美洲豹跟猫科其它物种分开,单独组成豹属,Panthera。这个属名沿用至今。
另外,波科克根据形态学测量数据,识别出全球27个豹亚种。
其中,涉及中国华北地区的有两个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和Panthera pardus bedfordi。
在斯文豪的基础上,波科克合并了格雷和米尔恩-爱德华的三个学名,统一称为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
但Panthera pardus bedfordi怎么回事?
原来,根据安德森1909年在陕州获得的豹皮,以及北京和河北购买的另外两张,波科克命名了新亚种:Panthera pardus bedfordi。
显然,这有待商榷。
1930年,美国探险家安得思(Roy Chapman Andrews,1884-1960)结束十余年的亚洲探险,着手撰写探索发现。
从1917年开始,安得思陆续在中国西南、华北和蒙古大范围旅行。他的探险得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支持,以在蒙古发现恐龙蛋闻名后世。
为总结探险队的动物学发现,安得思请美国动物学家格洛弗·莫里尔·艾伦(Glover Morrill Allen,1879-1942)出马。
1938年,艾伦完成《中国和蒙古的兽类(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
《中国和蒙古的兽类(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
艾伦将华北地区的豹统称为Felis pardus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显然,艾伦没有接受波科克的豹属。
艾伦还给出了英文名称 North China Leopard,华北豹。
“一般公认华北的豹与华南的豹不同,但明确定义此类差异却殊为不易。显然,华北的个体冬毛更长,体色略淡。”艾伦写道。
艾伦甚至汇总了这种豹在华北的分布情况。
“1923年,苏柯仁认为满洲西南的豹,跟华北的外观相似。“——斯文豪之后,再次有人提到两地的豹相似。
“在丰大业(收集标本)的时期(1860年代),北京西部山区显然也有豹。华北其它大部分地区似乎都有豹,但数量不多。……它们明显避开沙漠和黄土地带,因此陕西大部和山西北部没有记录,不过太原府周边有豹。”
当然,这不过是零星的记录汇总。
对该物种分布和数量情况的调查,多年后才会出现。
1930-40年代,中国正为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西行漫记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六盘山,抵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一年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中心转移至到陕北。
1936年6月,31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从西安向北,秘密进入陕北。
红军长征路线
斯诺在红军中呆了将近四个月。1936年10月中,他动身离开陕甘苏区。他从保安县(今志丹县)骑马向南,“五天后,我们到了南部边界,我在那里等了三天,住在一个小村子里,吃黑豆和野猪肉”。
“这个地方风景很美,树木成林,野味很多,我在这几天里就同一些农民和红军战士打野猪和鹿。“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图源网络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图源网络
“树丛中间尽是大野鸡,有一天,我们看到两只老虎在秋天一片紫金色的山谷中窜过一片空地,可惜是在射程以外。前线一片宁静,红军在这里只驻了一营兵力。”
斯诺看到老虎的地方,应该是在子午岭的东麓。他没有提过豹子。
斯诺离开陕北不到两个月,西安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937年9月,根据国共合作的协议,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边区政府。
边区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接六盘山脉,南临泾水,南北长近500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
辖有延安、绥德、三边、关中和陇东5个分区23县,约150-200万人。相当于今日的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