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西貒 是一种栖息在巴拉圭、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干旱丛林的西猯科动物。最初发现时草原西貒只有一些化石,且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71,在阿根廷萨尔塔查科地区发现了这种动物仍然存活。原住民十分熟悉它们,但科学家则在后来才重新发现它们。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西猯科 Tayassuidae
属: 草原西貒属 Catagonus
种: 草原西貒 C. wagneri
草原西貒是西猯科中体型最大的,体长90-100厘米,肩高52-64厘米,重量27-35公斤。
有近似猪的特征。鬃毛呈褐色至灰色。背部有一道深色的斑纹,肩上有白毛。尾巴较长,后脚有三趾。
它们的吻突粗糙及坚韧,耳朵、吻较长。口的周围有白毛。
草原西貒有2只上门齿及3只下门齿,上下各1只犬齿、3只前臼齿及3只臼齿。上犬齿向下,而不像其他猪形亚目般向外及向上。
草原西貒在紧张或遭遇袭击时背部的毛发会直立起来。
草原西貒栖息在炎热及干旱的丛林。占地14万平方公里的大厦谷主要都是多肉植物及针刺植物,只有极少数的地方有大型树木。
它们的鼻窦适合在干旱及多尘的环境生活。它们的脚细小,可以在多刺植物间行走。
草原西貒主要吃较为粗糙的植物,如仙人掌等。它们会用其吻将仙人掌放在地上打滚,将其刺磨走。它们也会用牙齿咬及吐出仙人掌的刺。它们的肾脏可以将仙人掌的酸分解,胃部亦适合消化粗糙的食物。它们有时也会吃凤梨科的根、金合欢的荚及掉下来的仙人掌花。它们会在蚁穴及建筑地盘寻找盐渍地,以吸取钙、镁及氯。
草原西貒会以约10只的小群聚居。它们是日间活动的,尤其会在早上活动。群族会以一环形迁徙,约于42天就会回到原有的地方,以监视地盘。
草原西貒群族会组成一堵墙来保护自己,不过却很易成为狩猎的对象。它们会分泌一种奶状及有味的物质来在树上作记号。这种物质是由背部的腺所分泌,透过磨擦来分布在树上。它们虽然经常在泥中打滚,但却会在特定的地点排泄。
草原西貒会以不同的叫声来沟通,包括咕噜声及牙齿的嗒嗒声。虽然它们有时会有撞及咬等行为,但一般都不怎么带有攻击性。
草原西貒一般在9月至12月间是繁殖高峰期,但视乎食物的藏量及雨量。
它们平均每胎产2-3只幼西貒。雌西貒会离开族群产子,之后就会回来。幼西貒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奔走。幼西貒的毛皮与成年的差不多。它们没有两性异形。
草原西貒分布在南美洲的巴拉圭、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北部,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群族的数量亦因失去栖息地及被分隔而减少。它们现存只有约3000只。
近年也有猎杀及不明疾病的影响。现时有计划人工繁殖草原西貒,但在野外以外的地方则很难生存。在巴拉圭亦设有保护区。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