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当过兵就永远是个兵!”葛玉修将军人精神凝入新书《嗨!中华对角羚》

媒体:澎湃.政务  作者:tammy
专业号:普氏原羚 2021/8/4 9:54:27

虽然已经退伍,但用葛玉修的话来讲,他永远都是一个兵。现在,有着48年的党龄、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他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休,但军人精神始终伴随着他的生活。2021年的八一建军节,葛玉修有一份特殊的礼物向军人致敬——他以军人不放弃、不妥协的精神写就的新书《嗨!中华对角羚》。 


微信图片_20210804092210

 


微信图片_20210804092646

和笔者一样,很多人都习惯称葛玉修为老师,不仅是因为他年长、性格活泼又可爱、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知识、或者摄影技术高超等,更重要的是他内在的那种精气神儿——连续20多年风雪无阻从不动摇不断为野生动物发声的精神——为人师表,毫不为过。

如果非要为葛老师准备这本书定一个时间界限的话,我想应该从1995年开始说起。那时主要拍摄鸟类的葛老师,初听说中华对角羚的名字,那时候这个全球仅存于青海湖周边的野生羚羊还被广泛的称为普氏原羚,数量稀少,公众鲜少有知。

中华对角羚的珍稀、濒危并且缺乏影像纪录,成功引起了有着军人内核的葛老师的好奇心和挑战欲。结缘,自此开始。 


微信图片_20210804092633

虽然有心拍摄,但将这群警惕机敏、胆小易惊且善奔跑和跳跃的高原精灵清晰的纳入取景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葛老师有心寻觅,但拍下来的往往是芝麻粒大小的远景,根本辨识不出来。即便提前在高海拔青海的严寒下提前埋伏数小时蹲守等候,终于近距离发现了中华对角羚的身影,但却因为当时的摄影器材不堪天寒地冻,无法快速完成聚焦,机会稍纵即逝。

吃了很多苦,但这对当过兵的葛老师来说都不算什么。另葛老师难以忘怀的是第一次清晰拍下中华对角羚身影那刻。“那是一只孤独衰老、丧失求偶竞争力的雄性羚羊,快门的咔嚓声,就像扣动了枪的扳机。这只首次被人类摄像机清晰拍摄下来的羚羊,眼神茫然,似乎看不到自己种群的未来。”


_V5A0282

这次拍摄,让葛老师从爱好摄影,开始更多的转向野生动物保护。不断的走访牧民去了解中华对角羚的生活习性,为挂死在铁丝网上的它们呐喊呼吁希望降低铁丝网高度不要带尖刺,联系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采用中华对角羚这一具有中国特写且更加形象的名称,不要使用100多年前俄国情报人员普施瓦尔斯基的命名,把摄影作品带到香港、北京等全国各地展示,到大学、到论坛、到企业,甚至到监狱,发表演讲,给各方各面的人介绍中华对角羚,告诉大家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为了宣传中华对角羚,葛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摄影反倒成为他做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种辅助手段。


微信图片_20210804095340

 

野保是一条漫长的路,葛老师已经走了25年。曾经在野外遇到过狼、大冬天掉进过青海湖的冰窟窿、遭到过“不务正业”的质疑……现在,葛老师把这些故事,点点滴滴都写进了书里,用真实和朴素的语言,讲述给每一位读者。恰如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在收到葛老师赠予的新书时的感慨:真好。

葛老师说:我有很多朋友一直不断的帮助我,有我的领导、同事,有普通的牧民和藏族同胞,还有中国绿发会等公益组织,我会和中华对角羚一起,继续走下去。

“书是小开本,携带方便,费用也比较减省,里面有我多年拍下来的中华对角羚的美丽影像,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喜欢,通过喜欢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来。”

最重要的是,葛老师强调,青海的网围栏高度在大家不懈的努力和呼吁下,高度已经从1.5米下降到1.2米,上面的刺丝也已经拆除了50多万米,现在中华对角羚数量已经从原来的200来只恢复到近3000只。

“看到未来”是葛老师在书中单独设立的一个章节。这无疑是最美的一章。文/tammy  审/gyx

 

阅读 116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