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公民科学行动:上海完成第四次“貉口普查”

媒体:生态浦东  作者:佚名
专业号:3.14 2025/7/30 11:22:59

近日,300多位全国志愿者随机组队,在上海112个小区陆续完成了上海第四次貉数量的普查。

城市快速发展,城区与郊野的边界逐渐模糊,使很多野生动物原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复存在。于是,一种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出现了。

并非所有“原住民”都能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与人同住“屋檐”下,“皮实”“懂变通”是必要特质。貉就是上海“野生动物进城”最典型的案例,它们逐步适应了城市环境,渴了喝小区景观河、喷泉池的水,饿了更是荤素不忌,小区绿化带里的嫩叶、种子、果实,居民种的菜,还有猫粮、湿垃圾都吃,顽强地在上百个小区扎根。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2019年,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联合发起了“貉以为家”项目,并在2022年启动“貉口普查”,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

“貉口普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解答公众关切:貉有没有失控?

第三次“貉口普查”给大家吃了“定心丸”:98个有貉小区貉的平均密度为0.44只/公顷,志愿者实地样线调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为1.06只/公里样线,这两个数据和2023年近似,均显著低于2022年的1.08只/公顷、2.8只/公里样线,分别降低59.3%、62.5%。

这说明社区环境中貉局部密度过高的情况得到改善。“而且是在调查范围扩大且集中在有貉社区的前提下,貉的平均密度保持稳定,调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甚至达到历年最低。”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放认为,貉减少了对人类的主动接近,潜在的与人冲突风险进一步降低。


(图表来源: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上海的“貉口普查”活动正在考虑升级。据透露,上海林业部门已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吸引更多孩子参与公民科学活动,同时加强与有貉社区的沟通,培育发展一批“常驻观察者”,让“貉口普查”获得更多宝贵的持续监测数据。

(容易认错脸的野生动物)

未来,公民科学活动贡献的真知灼见将为上海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策略提供充实依据。“每公顷多少只貉才合适?具体怎样的情况需要人为干预?具体怎样干预才是合理有效的?要通过不断调查去接近答案。”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表示,随着调研深入,将逐步明确全市各区域野生貉的“承载界限”,经过评估,如果貉的密度超过了标准数值,社会共治力量就要积极采取行动。

(在上海,野生貉似乎有随着河道扩散的趋势)

阅读 20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