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 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范式, 植物科学的发展也迎来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战略机遇。从作物表型的高通量识别到复杂组学数据的智能挖掘, 从智能育种到植物病虫害识别, 再到农田决策辅助系统的开发, AI技术在植物科学中不断拓展其研究边界与应用深度。推动植物科学与AI的深度融合, 不仅是实现学科交叉创新的内在需求, 也是推动植物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 目前我国植物科学与AI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标准规范有待建立, 技术创新仍较分散, 亟需通过专题综述与前沿探索, 系统梳理融合路径, 凝练关键科学问题, 明确未来发展策略与重点方向。
有鉴于此, 《植物学报》编辑部以中国植物学会首届“青苗论坛”活动主题“植物学科与AI的融合发展”为契机, 特邀请本刊青年编委郑聪聪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本次论坛主席钟上威教授(本刊编委, 北京大学)、郭晓玉博士(青年编委,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王楠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共同策划组织一期“植物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研究”热点专题, 旨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 推动植物科学与AI的深度交叉融合, 积极推动植物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升级, 并搭建院士、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交流合作平台, 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和跨领域创新。
• 中国植物学会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植物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总体格局与战略思考
内容: 重点探讨AI4Plant的时代背景、科学基础、典型路径、最新进展、发展瓶颈及建议, 提出我国植物科学与AI融合发展的总体构想与行动框架。
2.多组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解析植物复杂性状
内容: 聚焦AI在植物多组学数据挖掘、基因调控网络解析、性状预测、突变筛选、蛋白质功能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展示AI赋能植物复杂性状解析的典型案例与前沿技术。
3.AI驱动的植物表型分析与研究进展
A. AI驱动的数字化和表型研究
内容: 涵盖多模态图像数据采集与处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关键植物性状识别与预测、表型-基因型关联分析等。
B. “地下黑箱”: AI驱动的根土过程研究
内容: 探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解析地下根土黑箱中的最新进展及应用。
4.基于人工智能的育种5.0: 从性状预测到决策优化
内容: 介绍AI在种质资源智能筛选、复杂性状预测及分子设计、智能植物培育、育种路径优化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创新。
5.智慧农田中的植物感知、决策与执行
内容: 系统介绍智慧农业中的智能感知与决策实践, 以及人工智能从感知层、决策层到控制层的集成与协同。
6. AI赋能植物生态学: 跨物种、群落与生态系统尺度
内容: 关注AI在物种识别与分类、植被遥感监测和分析、群落时空演化建模等方面的前沿应用。
• 意向题目摘要提交截止时间: 2025年7月30日
• 初稿提交截止时间: 2025年9月30日
• 最终稿件提交发表: 2025年11月30日
• 专题正式出版: 2026年61卷1期
• 综述类文章: 以植物科学与AI融合的热点问题为题材, 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需要有自己的观点, 并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撰写。
• 研究类文章(含技术方法): 植物科学与AI融合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技术)。
•篇幅要求: 正文字数6000字左右, 图表4–5个。
• 来稿内容要求科学问题明确、数据可靠、条理清晰、文从字顺、图表简明且结构严谨。
• 正文部分要求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论述严谨、文字简练。
• 研究类和技术方法类文章的英文摘要采用“结构化长摘要 1张配图”的模式。
• 稿件格式: 按照《植物学报》期刊论文的格式要求。
• 费用: 版面费和稿酬按《植物学报》标准执行(录用稿件可获赠价值100元左右的T恤1件)。
请登录我刊网站(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CN/1674-3466/home.shtml)首页“作者投稿” (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Journalx_zwxtb/authorLogOn.action), 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后在线投稿。
温馨提示: 请在附言中注明“植物与AI融合研究专题投稿”。请有意向投稿的老师添加小编微信(13718487945)加入专题作者群。
联系人:
朱亚娜(ynzhu@ibcas.ac.cn)
孙冬花(donghuas@ibcas.ac.cn)
白羽红(baiyuhong@ibcas.ac.cn)
联系电话: 010-62836131; 010-62836135
《植物学报》编辑部
2025年5月19日
钟上威编委
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生命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PI。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0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 2012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随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回北京大学建立实验室, 致力于研究植物幼苗出土存活的分子调控机理, 系统揭示了植物土壤深度感知, 机械压力调控幼苗生长, 光温信号受体入核与感知等重要问题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Molecular Cell、Developmental Cell、Science Advances、PNA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担任《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编委。
郑聪聪青年编委
德国波恩大学博士, 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前瞻研究实验室, 曾先后在德国利希研究中心及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农业与根系计算生物学等领域, 目前已在New Phytologis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主持德国Joachim Herz Stiftung生命科学交叉学科资助项目一项, 并参加欧洲地平线ERC项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DFG等项目。先后荣获德国植物营养学会(DPG)旅行资助、第十一届国际根系/Rooting 2021大会青年代表、雄安无人农场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担任《植物学报》青年编委、Modern Agriculture副编委, 植物学/生态学期刊(Plant and Soil和Oikos等)审稿人。
郭晓玉青年编委
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植物学会首届“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入选者。2020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随后从事博士后研究(特别研究助理), 2023年7月起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低温感知和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研究, 在The EMBO Journal、Science Bulletin、Molecular Cell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和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等, 曾任中国科学院博士后联谊会理事长, 现任《植物学报》青年编委, 并担任The Plant Cell和New Phytologist等期刊审稿人。
王楠博士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中国植物学会第二届“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入选者。2022年7月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铃薯、柑橘等无性繁殖作物的基因组演化与育种研究, 以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Nature、Nature Genetic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SA、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 先后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优农计划”特别资助和“优秀博士后”, 现任aBIOTECH青年编委, 担任BMC Genomics等期刊审稿人。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