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海——WWF携手澎湃新闻在世界会客厅举办“食品饮料包装的塑料污染治理与创新实践”活动。活动聚焦塑料垃圾的污染防治议题,邀请多位来自高校、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发表有关于食品饮料包装循环回收体系发展的主旨演讲,并就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落实现状与未来展望、多方力量解决食品饮料包装塑料污染模式探索等议题展开圆桌讨论,共同推动食品饮料包装可持续发展。
食品饮料塑料包装如同生活中的“微小齿轮”,在这种无处不在的便利背后,食品塑料包装过度使用和不可降解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澎湃新闻编委李云芳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塑料包装的使用和回收问题并非无解。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可能实现食品饮料塑料包装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塑料包装所产生的污染问题需要各类创新。”WWF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蓝色经济项目主任张亦默在致辞中表示,“创新可以体现在包装的设计生产、供应链、回收再利用等不同环节,也可以体现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样的体系建设上。我们希望能与各位探讨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成为塑料污染治理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认为:“生产企业的逆向回收模式,就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具体表现,要求生产企业需要承担起产品类包装回收的责任,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他表示,现阶段我国塑料包装治理的法治基础已经具备,但是责任分担制度的建设比较滞后,塑料包装回收利用的可持续模式仍然有待探索。另外,他还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肩负起监督参与的责任,以社会协同多元共治构建责任分担体系。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从构建塑料闭路循环体系视角展开分析。他认为,食品饮料包装的塑料污染治理闭路循环体系是一个复杂但必要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可持续材料的开发、高效的回收系统、制造商的责任、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和全球标准化等,建立更可持续、清洁的食品饮料包装体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轻质包装回收利用分会秘书长何叶则以饮料行业为例,结合多个行业实践案例,介绍了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进展。何叶呼吁,“未来,希望能够发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能够使纸基包装的回收更加可持续。”
接着,以“如何发挥多方力量解决食品饮料包装塑料污染问题”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举行,多位专家代表与WWF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蓝色经济项目经理武辰一同探讨各自行业在减塑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圆桌嘉宾从不同行业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经验、视角和期待。
一方面,企业在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会逐渐转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选择和行为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市场需求和供应链的调整。通过建立起可持续消费系统,调动起企业和消费者两端共同参与,这种协同作用可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促进塑料污染治理的全面推进。
如需联系采访事宜或了解更多信息,请发邮件至:news@wwfchina.org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