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野生动物救护专题 | 常见疾病及治疗(二)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25/9/17 11:56:07

四、兽类常见疾病及治疗

(二)常见伤病的现场治疗技术

9.肺炎

肺炎是原分布于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动物的高发病,动物往往是因着凉感冒后没有被发现,当发现其咳嗽时,以为是感冒,将其隔离后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

(1)症状。通常以感冒为由将动物隔离后,进一步检查如发现有寒战、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嗜睡、昏迷、双肺满布湿啰音,X光检查双肺散布絮状或结节状阴影等症,便可确诊为肺炎。

(2)肺炎的治疗。根据实践,症状较轻的通常选用青霉素类,症状较重的采用头孢菌素类产生的效果比较理想。由于肺炎发病较快,而一般做药敏试验要花24小时,通常等不及药敏试验报告。一旦发现患有肺炎,就先用青霉素类静脉注射。如果效果不理想,再用头孢菌素类或根据药敏试验报告进行用药。

10.中毒

立即使用抗痉挛、抗休克的药物,然后尽量调查清楚毒源,再针对毒源进行解毒治疗。

11.溺水

首先清理呼吸道,保证呼吸畅通,然后迅速实施心肺复苏治疗。

12.其他

对于被遗弃小仔,如果没有疾病和外伤等,主要是提供奶源,同时防止消化道感染。

猕猴人工哺乳

五、鸟类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非猛禽类疾病及治疗

非猛禽类常见疾病有应激、外伤、营养代谢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以及中毒性疾病等。

疾病类型

疾病种类

营养代谢性疾病

维生素A缺乏症、B族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E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

病毒性疾病

新城疫、禽流感等

细菌性疾病

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坏死性肠炎等

寄生虫病

鸡球虫病、鸡盲肠肝炎等

中毒性疾病

有机磷中毒、食盐中毒、药物中毒等

1.饥饿

排除疾病因素后,需根据救护动物食性准备饲喂食物及饮水。若不能主动进食,则人工填喂,情况严重者暂缓填食。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支持机体机能。

北京雨燕人工补液

2.营养代谢病

营养代谢病是由于某种或几种营养缺乏而引起的,如软骨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鸟类产软蛋、薄壳蛋是由于钙磷缺乏或不平衡引起,治疗方法是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乳化维补)。啄羽、脱毛症是由于缺乏氨基酸引起,治疗方法是补充氨基酸(氨基肽能)。

3.中暑寒冷

一旦发现中暑后应立即将动物移至阴凉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喷洒1次冷水,同时给予清凉的饮水。情况严重的在翅膀的静脉血管处,用消毒三棱针或普通缝衣针由前向后沿静脉血管平刺0.1~0.3cm,流出污血即可。

遇到因寒冷受困的动物立即将其转移到温暖环境中,注意保暖,避免冰冷饮水及饲料。若有冻伤,则对症治疗。

4.昏迷

昏迷主要表现为完全意识丧失,随意运动消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或丧失,但是还有心跳和呼吸。很多原因均可导致昏迷,如低血糖、感染、缺氧、失血过多等。

治疗昏迷动物时需要及时清理气道异物,保持患病动物呼吸道通畅。供氧,对呼吸异常者提供呼吸支持(面罩气囊、气管插管、呼吸兴奋剂等),对抽搐者给予地西泮类药物,对高颅压者给予脱水药物等。通常需根据导致昏迷的原发疾病及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针对低血糖的补充糖类、针对感染的采用抗生素治疗、针对缺氧性昏迷的供氧、针对出血的止血等。

5.应激

针对呼吸微弱(或过于急促)、心跳无力(或过快)、体温下降(或上升)、不能站立行走、对外界刺激反应弱的动物个体,所采取的应急治疗方法为肌肉注射头孢拉定0.5mL、地塞米松0.5mL、盐酸洛贝林0.5mL。并把鸟类放到温暖安静的环境内,情况特别紧急的可以放置到 ICU动物护理病房中进行急救。

对救护的个体应进行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中度脱水可皮下注射,部位在腹股沟或背肩无毛区。一般补液3日,溶液为复合氯化钠注射液,补液前应将注射液升温至与鸟体温接近。第1日按体重的5%皮下注射2次,第2~3日按体重的3.7%每日皮下注射2次。

6.外伤

(1)浅表性伤口。此类伤口一般不对动物生命产生威胁,但需注意防止机体失血过多。用生理盐水将伤口外部的污物清洗干净,运用乙醇、碘伏、新洁尔灭、双氧水、高锰酸钾、乳酸依沙吖啶等皮肤黏膜与创伤的防腐消毒剂,情况严重的酌情给予缝针,外敷或内服止血(维生素K、止血敏、柠檬酸钠、肝素等)、消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等)药物,配合补液。

(2)深度伤口。此类伤口要将伤口内外异物处理干净,彻底清创以后才能缝合。严重者打破伤风针,配合消炎药物外敷内服,防止炎症产生。术后护理非常重要。

浅表性伤口处理

深度伤口处理

7.骨折

骨折有时会造成大量失血,因此需液体治疗。通常由于骨折,会发生其他损伤。鸟肢体缺少软组织时通常为开放性骨折,且会损伤周围组织的血管及神经。股骨骨折时,翅膀背侧或中部常出现血泡。必须合理排出异物、清洗伤口,进行微生物培养及包扎伤口。

应用X光检查骨折情况,稳定鸟的骨折部位。通过外固定器稳定翅膀、股骨和胫腓骨,可以避免肌肉收缩、骨折部位再次移位,进而避免了更多手术修复以及更多软组织损伤。清理开放性骨折部位,合理闭合,包扎伤口。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和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用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固定)。另外开始治疗时使用美洛昔康和适宜的抗生素(通常对于开放性骨折,克林霉素是不错的选择,但应该对伤口进行微生物培养)。尺/桡骨远端、掌骨、跗跖骨骨折时,需要使用异克舒令。

包扎固定

8.泄殖腔疾病

卵滞留、便秘、泄殖腔口疼痛和腹泻等偶尔会导致输卵管、泄殖腔和部分直肠等脱出。有些鹤形目的雏鸟无论是否腹泻都可能发生泄殖腔脱出。在某些病例,应激也被认为是造成泄殖腔或直肠脱出的一种因素。如果可能,就要确定是哪个器官脱出,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人为整复泄殖腔。一定要将泄殖腔脱出和泄殖腔中突出的增生物区分开。

对于中度的脱出,可以涂擦润滑油润滑后把脱出的组织整复。对于严重的病例,要用高渗性液体(50%葡萄糖)清洗,以减轻肿胀,然后整复。戴手套的手指或光滑的试管(去针头注射器)有助于抑制脱出。为防止再次脱出,需要将泄殖腔用荷包缝合法缝合。荷包缝合法缝好后,必须细心观察几天,确保鸟能正常排便。如果是产卵期的鸟,缝合只能保留到产卵前1天左右。一定要消除造成脱出的潜在病因,对于病情严重的,必须清除坏死组织或部分切除脱出器官。对这类疾病,预后要慎重。

9.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又称传染性疾病,可传播感染,如马立克、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病毒性疾病要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防治本病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包括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及免疫预防。

疱疹净、环鸟苷对DNA病毒,如疱疹病毒感染等有一定疗效。病毒唑、干扰素为广谱抗病毒药,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疾病。金刚烷胺对流感有一定疗效。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可用于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等。中草药对减轻一些病毒性疾病的症状、缩短病程有一定的疗效。治疗时根据情况配合使用抗细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在病毒性疾病中要特别注意禽流感。禽流感通常表现为急性症状,患病动物严重虚弱,会在几天内死亡。症状包括精神沉郁、过度嗜睡、呼吸困难、眼内及鼻内有分泌物、乏力、食欲缺乏。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禽流感高发期。

在适宜的实验室进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禽流感抗体血清学检测。采集脏器及肛拭子、咽拭子分离病毒。如果不按血凝素(例如H5,H7,H9)分型,至少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两类。制备样品时,血清至少0.4mL,肛拭子、咽拭子置于PBS缓冲液中。样品低温保存,尽快交与实验室。需在24小时内解剖尸体,并在24小时内上交适当的检测机构进行禽流感检测、病理学分析。尸体存放于4℃冰箱(不能冷冻)。

10.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如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沙门氏菌病等,用抗生素治疗。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抗生素、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类等)是治疗的关键。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则选用庆大霉素、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厌氧菌感染则首选甲硝唑,也可选用青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等。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自静脉给药。首次剂量宜偏大,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

注射治疗

11.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如球虫病、线虫病、绦虫病、吸虫病、组织滴虫病等,球虫病用抗球虫药治疗,氨丙啉、氯吡醇、地克珠利、莫能菌素等对球虫有效。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对线虫有效。吡喹酮对吸虫、绦虫和囊尾蚴病有效。三氮脒是广谱的抗血液原虫药,对锥形虫、梨形虫和边虫均有效,是治疗锥形虫病和梨形虫病的高效药,但预防作用差。咪唑苯脲对梨形虫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甲硝唑对多数专性厌氧菌的原虫均有强效。

危害动物的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螨、蜱、虱、蚤、蚊、蝇、蛆等。敌百虫、敌敌畏、倍硫磷、环丙氨嗪、氯苯脒、升化硫等对体外寄生虫有效。使用时需注意浓度及使用时间,防止动物吸食抗寄生虫药物,造成中毒。

组织滴虫病宜用甲硝唑50mg/kg,口服,每日1次,连用5日。球虫病用药时应采用轮换用药和穿梭用药,常用药物及喂药方法为0.0001%地克珠利混饲、0.0125%尼卡巴嗪混饲或0.0025%妥曲珠利溶于饮水中,同时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K。消化道线虫病宜用丙硫咪唑20~50mg/kg,或左旋咪唑25mg/kg一次口服。体表寄生虫病用0.005%溴氰菊酯喷洒鸟类身体、笼舍,同时用阿维菌素1mg/kg预混剂拌料饲喂,每周2次,至少连用2周。

住白细胞原虫

编著: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救护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

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

封面图片:朱兆泉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阅读 8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