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野生动物救护专题 | 兽类救护(上)

媒体:原创  作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专业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25/7/23 11:02:01

一、兽类识别

兽类是指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鸟类和兽类都是从爬行动物起源的,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适应陆栖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基本矛盾(例如陆地上快速运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完善的神经系统和繁殖方式等),并在新陈代谢水平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获得了恒温。因而鸟类与兽类又被称为恒温动物。兽类动物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这些进步性特征使兽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兽类分布广泛,形成了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多种生态类群。

同时要注意到,尽管鸟纲与兽纲都是从古代爬行动物起源的,但在系统进化历史上,兽类比鸟类出现早,它是从具有若干类似于古两栖类特征的原始爬行动物起源的。而鸟类则是从较高等的(特化的)古代爬行动物起源的。因而在兽类的躯体结构上往往能保持着某些与两栖纲类似的特征(例如头骨具2个枕骨髁、皮肤富于腺体、排泄尿素),而鸟类则更保持着一些类似现代爬行动物的特征(例如头骨具1个枕骨髁、皮肤干燥、排泄尿酸)。

狗獾貉

现存兽类约有4000种,根据其躯体结构和功能分为3个亚纲,分别是原兽亚纲、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其中,真兽亚纲包括食虫目、树鼩目、翼手目、灵长目、贫齿目、鳞甲目、兔形目、啮齿目、鲸目、食肉目、鳍足目、长鼻目、奇蹄目和偶蹄目。

二、捕捉运输

(一)灵长类动物捕捉

灵长类动物的活捉是野生动物捕捉中难度最大的,捕捉的方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野外捕捉,一种是栏舍内捕捉。

1.野外捕捉

灵长类动物的野外捕捉经常是诱捕和麻醉捕相结合。通常这项工作主要是由男饲养员来完成。

诱捕主要是将诱捕笼安装在动物经常出现区域的空地上,顶栏盖住框的一半,笼外用东西垫高使动物可看到笼内的食物。通常诱饵是用玉米、花生或是动物最喜欢的其他食物,从外到里一路撒,外少内多,当动物钻进笼内较深时,迅速拉顶栏将动物困在其中,将短边收紧,将动物从另一短边的小方口逼进单笼而将其捕获。注意,灵长类有记忆,一次不成功必须换地方和伪装,否则动物不会“上当”。

麻醉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用麻醉剂浸泡动物喜欢的食物来诱捕,将麻醉剂食品撒在动物经常出现的区域,使其吃后麻醉、动作迟缓而被捕。使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城区食物不多的地方,通常与多人持网兜围捕相结合。要注意的是,小心动物麻醉后从高处跌下来受伤。第二种是用吹管或麻醉枪将动物麻醉后再捕捉,捉住后要及时催醒,以免发生意外。

2.栏舍内捕捉

由于检疫、治疗、外调等经常要从栏舍内捕捉动物,因此要求饲养员要熟练掌握动物的捕捉技巧,尽量避免动物受伤和自己受伤。一般小型动物可以徒手捕捉,徒手捉最好是不戴手套,以免因手套不灵活而被咬伤。捕捉猴子时要头戴草帽,以防止猴子咬伤背后。通常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用网兜捕捉。

以下介绍长臂猿的捕捉方法。长臂猿是手臂长、头部灵活、行动敏捷的动物,有些会咬伤人,有的是神经质的个体。捕捉和保定不当会造成动物或人受伤,甚至动物死亡。对其进行捕捉有多种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串笼捕捉、网具捕捉、徒手捕捉、药物麻醉捕捉。保定的方法可以分为压缩笼保定法、徒手保定法、捆绑保定法和麻醉保定法。

(二)草食类动物捕捉

草食类动物一般情况下既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危险性(如羚牛的攻击性非常强),又具有胆小、易惊、神经质的特性,因此在捕捉过程中在确保动物拘束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头套、眼罩、被毯等方式降低动物的应激反应,防止突然刺激造成被救护的动物仓皇逃窜,从而对周围的民众造成财产或生命危害。

(三)肉食类动物捕捉

肉食类动物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因此野外捕捉救护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做好自我防护,防止在救护过程中肉食类动物对救护人员或周围的民众造成伤害。

固定分为物理保定和化学保定。物理保定通常采用压缩笼保定法、网具保定法和木架捆绑保定法。化学保定通常采用注射鹿眠宁、氯胺酮等肌肉注射药物。通常对成体使用化学保定方法,对幼体使用物理保定方法。

三、初步检查

(一)救护现场伤病初步诊断的一般方法

视诊:对患病野生动物身体表面和体外开口(天然孔)可以直接用肉眼检查。

触诊:对被救护动物的皮肤表面、皮下动脉脉搏的触摸按压检查。

叩诊:用叩诊器敲打患病部位发出的回音声响来推断病变的性质。

听诊:用听诊器听患病部位的音响。

气味判断:通过嗅闻动物所发出的气味来判定动物的病情。

综合判断:通过脉搏、体温、呼吸频率等来判定动物的病情。

(二)救护现场的一般检查内容

营养状况:主要从毛色的光亮程度、是否有油性、膘情来判断。

一般特征:如外部表征、运动障碍、姿势等异常变化。

外部的完整性:如皮肤的弹性、湿润、颜色、被毛光泽、损伤、肿胀、发炎等。

体温测量:体温计测量、手触摸感知等。

脉搏:既可借助听诊器测量,也可按压颈动脉测量。

呼吸:包括频次、强弱、是否有杂音等。

天然孔:包括口、鼻、眼、耳、生殖器、肛门等。

四、检疫隔离

(1)根据救护时所患疾病的不同,制订相应的治疗康复计划并严格实施,直至完全康复。

(2)动物检疫期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时间的长短。隔离期主要检测结核、猴痘、犬瘟等烈性传染病。治疗工作一般在检疫区内进行。

(3)检疫笼舍应建在通风向阳的下风口处,与其他笼舍保持一定距离。笼舍设置在对动物干扰最低的幽静环境,并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但也要注意避免动物高速运动。笼舍的设置要易于对动物的捕捉、处理。

(4)定期对笼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及继发性感染,为动物康复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五、食物饮水要求

饮用水的供应最好是天然水,自来水最好是经过三天的静置后再供动物饮用。同时要教会动物用自动饮水器,大栏中教会一个便可,检疫笼中要逐个教会。

自动供水系统

六、饲养康复笼舍要求

(1)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易排水,易清扫消毒,便于采光和通风。

(2)有饲料槽和水槽,顶上加棚,防雨雪、防晒。

(3)笼舍要确保动物不能逃逸,且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4)易变质食物如窝窝头、肉投喂后,动物未采食完的食物要在食物变质前清理干净,以保证笼舍与饲具干净、卫生。每周对笼舍环境消毒2次,发生疾病时根据实际要求增加消毒次数。做好灭鼠、灭蚊、灭蝇、灭蟑等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七、康复评估与放归野外

(一) 康复及野化训练

根据动物的伤病情况,全力进行康复治疗。当动物完全康复后,制订有针对性的野化放归计划,并予以实施。一般情况下,野生的救护后圈养时间不超过12个月的成年个体,基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野化训练,因为它们的野外生存能力还没有完全丧失,可以直接放归野外。如果圈养时间超过12个月的成年个体,则需要进行野外生存能力培训。越是圈养时间长的动物,野化训练就越难。对于救护的幼龄小仔(1岁以内),则需要进行比较全面的野外生存能力培训。

(二)放归评估

1.健康评估

放归前,需要对放归的动物进行几个方面的评估,即表象评估、生理生化指标评估、自我觅食能力评估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的,证明该动物健康状况良好,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可以实施野外放归。

2.生境评估

实施动物放归前,需要对放归地点的生境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食物、天敌、种群状况等。各项评估指标适合动物生存的,则可实施放归。

(三)放归的注意事项

(1)寻找距居民区较远的地方,避免因放归给当地群众造成伤害和农作物损失。

(2)在实施放归时的运输最好提前采取非麻醉装笼。

(3)应坚持原栖息地放归的原则。

(4)要考虑放归的季节问题,最好在春夏季草木比较茂盛的季节进行放归。

(5)对于营集群性生活的动物,一般外来的个体很难被野外群体接受,尤其是成年的雄性个体。因此,应选择雌性亚成体进行放归,而成年或老年雄性个体一般不宜放归,对其应进行收容饲养。

编著: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救护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

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

封面图片:徐永春

来源:

原创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阅读 160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