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当地时间2025年6月12日下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中欧绿色发展研讨交流活动在布鲁塞尔成功举办,活动主题为“坚定转型共识 同促绿色增长”。国合会秘书处摘编部分嘉宾观点如下:
哈里森
——
国合会委员
国合会“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专题政策研究外方组长
美国环保协会全球执行副总裁
中欧在推动能源转型中具有互补优势与合作潜力。欧洲正在通过政策与金融机制支持波兰、德国、西班牙等国从煤炭转向清洁能源,而中国的重点转型区域之一是黄河流域的“煤炭三角区”。这些省份高度依赖煤炭,转型时间紧迫,需加快工人技能转换与产业调整。值得庆幸的是,上述地区蕴藏着中国最为丰富的风能与太阳能资源,为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环保协会(EDF)与中外专家在国合会平台上就该议题开展了研究。研究建议,未来十年应重点开发本地可再生能源,并推动建立“零碳特别贸易区”,利用绿色电力为本地产业赋能。若仅将绿电输送至东部发达地区而忽视中西部发展,将难以实现真正公正的绿色转型,因此应最大程度保留产业链本地价值,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同时,中欧应加强在“公正转型”政策工具和融资机制方面的交流。此外,碳市场是另一个关键合作领域。中国碳交易体系在借鉴欧盟经验后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未来双方应在总量设定、配额分配、收入使用、市场拓展及绿色金融等方面开展政策对话和技术合作。建议推动智库、产业协会等开展“二轨对话”,并建立联合知识平台,推广碳定价机制,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欧力量。
邹骥
——
国合会特邀顾问
国合会“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包容转型”专题政策研究外方联合组长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在当前地缘政治动荡、全球环境挑战加剧的背景下,中欧应重新巩固战略互信、强化合作,为即将召开的COP30注入积极推动力。尽管国际政治局势复杂、信任赤字加剧,但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所反映的科学规律和环境压力并未改变,中欧作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力量,理应在多边机制中发挥稳定器和推动者作用。2014年中美和中欧联合声明对《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当前正是强化中欧气候合作、发挥联合领导力的关键时机,对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中欧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气候治理体系,并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对全球合作机制的信心;第二,中欧中长期都有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共同愿景,应在能源转型方面实现深度互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化解当前围绕电动车、光伏产能的分歧,促进双向投资和产业合作;第三,应对“气候雄心”问题,建立“目标–实施”良性互动机制,对气候目标的提出应有合理预期,遵循自下而上制定目标的原则,并注重合作实践。若能抓住未来几个月即将开展的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等合作窗口,排除分歧、扩大共识,中欧有能力、有机会重塑全球绿色治理格局,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引领。
马贝
——
第三代环保主义(E3G)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中欧两国在全球清洁经济领域发挥重要角色并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给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些国家在面对投资不足时,难以设定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欧洲和中国占全球清洁经济的70%,是全球绿色经济的主要推动者,二者在推动全球气候行动中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建立经济信心是推动国际合作的关键,投资者只有看到明确的投资机会和信号,才会愿意参与到清洁经济项目中来。应通过设立雄心勃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投资计划,以此来增强投资者信心,推动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应加强合作,推动建立一个符合净零目标的全球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其对发展中国家财政空间拓展及债务问题解决的支持力度,而中欧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支持绿色投资平台和国际合作,中欧可以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加强务实合作,中欧能够为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为未来十年的绿色经济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何厚德
——
Agroa德国交通转型智库
执行主任
交通和流动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实现交通系统的净零排放,才能确保未来的流动性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目前,交通行业正面临三场革命:电动汽车的电气化、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以及从汽车拥有转向“出行即服务”的模式转变。成功的行业转型是实现全球流动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当前存在的地缘政治挑战要求各国避免保护主义和对“产能过剩”的误解,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应该从中国的电动汽车出口“世界冠军”的成就中获得启示,而非视之为威胁。因此,中欧应加强合作,以确保全球汽车产业的存续和出行的可负担性。如何推动中欧交通合作,有如下几点建议:一是扩展合作范围,不仅仅限于中国,还应在欧洲开展联合项目,尤其是在德国等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二是协调技术标准,不仅限于乘用车,还应涵盖卡车和公交车等领域;三是脱碳供应链,推动开发统一的碳足迹核算系统,尤其是在电池、钢铁、塑料等原材料领域;四是通过工业合资企业和政府间合作,推动中欧在交通领域的政策对接和投资合作。此外,中欧合作还能促进全球南方国家的交通转型,尤其是帮助非洲国家提前淘汰内燃机并加速绿色交通转型。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