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放归评估及注意事项
放归前一定要确保为本地物种,同时对于已康复的动物要食欲良好、行动敏捷的才可作放归选项。放归地要在有分布地区的红树林、沼泽、保护区山林的溪流等生境,即使这样,放归的时间还需在气温相对高的季节(5—11月)的晴天。切记放归前最好做一次驱虫的工作。
九、两栖爬行类康复后处置
(一)放归自然
动物完全康复后,经过体检、测试、野外驯化等项目评估,具备野外觅食、生存能力的,选择适宜的地点、时间,放归自然。放归时,应对动物标识,开展追踪监测和评估。
(二)科普宣教
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不适宜野外放归的康复动物可委托有条件的饲养单位进行饲养,没有传染性疾病的死亡动物尸体可制作成标本,发挥其科研、科普宣传教育功能。
(三)无害化处理
为防止死亡动物污染自然环境,防范疫病发生和流行,必须对动物尸体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档案记录。
十、两栖爬行类救护注意事项
两栖爬行类种类较多,我们分别以鳄蜥和有毒蛇类作为代表物种,展开两栖爬行类的救护注意事项说明。
(一)鳄蜥的救护注意事项
1.笼舍要求
饲养场地按功能区划分为救护区(隔离池)、繁育区和生态放养区(生态园)三个功能区。救护区(隔离池)主要用于患病鳄蜥的隔离治疗。繁育区又分为繁育池、待产池和育幼池三种。其中,繁育池主要用于繁殖交配鳄蜥的放养,待产池主要用于产前怀孕母鳄蜥的单独放养,育幼池主要用于当年小鳄蜥及一周龄前幼鳄蜥的放养。生态放养区(生态园)主要用作驯养,园内鳄蜥只作半人工喂养管理。
鳄蜥饲养池(1)
鳄蜥饲养池(2)
要求尽可能遵循鳄蜥的自然生态习性,池内划分为陆地区和水域区,设计水深20~25cm。建设规则如下:
(1)内外壁贴光滑瓷砖或放置玻璃,防止它逃逸。
(2)池内水域区布设进水、排水和溢水口,保持水位稳定。
(3)繁育池需搭建防晒棚,高度2 m左右,铺设防晒网,再种植便于修剪的常绿藤本遮阴植物覆盖棚顶。
(4)池内陆地区配备简易的供鳄蜥躲藏和越冬的洞穴,在池内种植绿色阴生植物或常绿小灌木,并在池内放几根枯木供鳄蜥攀爬及静伏。
(5)池内水域摆放3 ~ 5个石块,以刚露出水面为宜,有助于保持鳄蜥遇险跳水避险和攀爬能力。
(6)出入水管口要加网塞,室外池面加网盖,以防鳄蜥逃逸和避免天敌进池。
(7)在无污染的山沟中引水,经蓄水塔后直接引到场地使用。禁止使用消毒剂对水体消毒,以避免破坏水体的酸碱度和有益菌。池内可以放养一些体型不大的小鱼(如小泥鳅),以帮助净化池内水体,减少鳄蜥发生各种疾病。
2.饲养管理
定时定量喂食:①定时:夏初至秋末期间,当气温高于22℃时,要在11点之前或16点后喂食。初冬、春末,气温在18℃~22℃时,要在11点至15点喂食。喂食时,要密切注意是否有鳄蜥不进食、少食,是否有活动不方便或者不出来觅食的,如果有则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汇报处理。对于抢不到食物者或不愿进食、身体饥饿瘦弱的鳄蜥,要进行人工填喂,要确保每一条鳄蜥都能吃到食物。②定量:鳄蜥是变温动物,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野外条件下,一次自由进食量占其体重比例可高达50%以上。根据多年经验,成蜥喂食量控制在其体重比例5%~ 10%(15 ~ 30g),幼蜥、亚成体食量控制在其体重比例8%~ 20%为佳(不满1个月的幼蜥除外),以肚子吃饱为圆柱形偏向纺锤形为宜(七八成饱),以减轻鳄蜥肠胃的负担。
食物主要以蚯蚓、大麦虫、面包虫为主,至少每两个星期更换一次;如有条件,每月喂一次小泥鳅、蟋蟀、小鱼等活体,增加食物种类,避免食物的单一性。如有条件,在繁育池正上方安装定时昆虫引诱灯,在夏、秋两季19点至21点定时引诱昆虫供鳄蜥食用,以增加鳄蜥食物的多样性。食物要尽可能新鲜,喂食后注意及时清理食物尸体。
注意事项:每年3、4月,鳄蜥冬眠苏醒后有采食欲望时才能喂食。开始喂食时要避免饲喂高蛋白、高脂肪和难消化的大麦虫、面包虫等,建议投喂蚯蚓,喂食数量和喂食次数要由少至多逐渐增加。在10月以后(冬眠前),按照鳄蜥自由进食投喂,不要再限制其食物量,以保证鳄蜥储存充足的能量安全过冬。
3.越冬处理
(1)在每个鳄蜥池中的陆地区构建越冬用的、相对自然的越冬巢穴。例如,在池内高地建造越冬窝,越冬窝使用瓦或砖做成约60cm长、12cm宽、6cm高,一端封闭,一端仅留一个弯曲的、大小仅容鳄蜥出入的洞口;在越冬窝的瓦片或砖块上铺盖5cm左右厚的泥土用以保温。
(2)待鳄蜥入巢穴越冬后,需在巢穴上面覆盖一些遮蔽物(如芭蕉叶),以提高鳄蜥的越冬存活率。
(3)在极端低温时,要经常巡查,避免鳄蜥在低温时失去知觉溺水死亡或失水。早中晚做好巡护,气温低于10℃时,要将出窝的鳄蜥放进窝里。
(4)避免干扰。
4.疾病管理
在鳄蜥人工饲养过程中,常见疾病主要有皮肤病、肠胃病、肺病和外伤等。
日常巡查发现鳄蜥出现不进食、反应缓慢等情况应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
(1)四肢。
①是否有溃烂或受伤。
②是否有菌斑、红肿。
(2)头体。
①是否有溃烂或受伤。
②是否有菌斑、红肿。
(3)尾巴。
①是否有溃烂或受伤。
②是否有菌斑、红肿。
③是否有尾巴新断。
(4)口腔。
①上下颚是否有溃疡或其他异常。
②牙齿是否有脱落、牙周是否有发炎或溃疡。
③舌头是否肥肿或溃烂发炎。
④是否有异物在口腔。
(5)粪便。
检查粪便是否正常(正常的大便一般为黑色颗粒状,小便为石灰水状)。
体检一旦发现鳄蜥患病应及时隔离并查找病因,并且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做好病情记录、用药记录。
鳄蜥疾病及治疗照片
5.鳄蜥谱系和日常饲养管理档案
(1)鳄蜥谱系档案。鳄蜥的尾纹具有特异性,因此需为每个放养的鳄蜥的尾纹拍照登记,并建立个体信息卡片(身份证)。卡片中以尾纹为背景,记录有编号、性别、来源(父母本)、出生日期、代数,记录建档保存。需要移动鳄蜥时,信息卡要跟到一起,做到“身份证”随身带,避免种群谱系混乱。
鳄蜥疾病及治疗照片
(2)日常饲养管理档案。管理人员每天早、中、晚各巡查一次,检查池内鳄蜥数量。检查监控是否正常工作,对交配、产仔等视频录像片段进行备份和保存。建立鳄蜥的遗传谱系和日常饲养管理档案,并将每只个体的所有数据统一归档。
(3)医疗档案。医疗档案内容除了包含鳄蜥的遗传谱系信息、编号及相关的救护信息,还需要对疾病的表征,疾病的检测与确定,以及后续治疗的具体流程和动物的治疗状况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描述。
(二)有毒蛇类的救护注意事项
(1)有毒蛇类的接收救护全程需要两人以上参与,且救护过程中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救护人员被蛇咬伤。
(2)有毒蛇类移交时需要做到双层包装,第一层用布袋,第二层用指定装蛇箱。如未按照要求做好双层包装进行移交手续,救护机构人员有权拒收。
装蛇用布袋
(3)救护机构接收救护的有毒蛇类需要在专门的存放位置存放饲养。
(4)有条件的救护机构储备抗蛇毒血清,以备不时之需。
编著: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救护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
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
封面图片:卢远宁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