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熊致人伤亡的讯息比较密集地出现。远有1915年发生在日本北海道的棕熊袭人事件,不知怎么突然就在我们这里的网络世界很是传播了一阵儿。近则有本月中旬青海治多县发现的一起棕熊袭人事件。而就在几天前,又爆出了四川江油市发生的亚洲黑熊袭人事件,共造成三名当地群众不幸身亡。据报道,当地警方已经击毙了一头熊,调查和善后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由于工作的原因,时常有些机会行走于山野之间,也就不时会被关切地问到:遇到猛兽怎么办?会不会很危险啊?
再具体一点儿,有次跟人探讨过:遇到熊了该怎么办呢?大家众说纷纭,有说装死的,也有说赶紧跑的,印象里还有说要跟熊比试比试滴... 跟大家讲了讲自己对此的看法,得到的一个回应是:那你究竟在野外有没有遇到过熊啊?嫑纸上谈兵嘛... ... 真乃暴击伤害,自己无奈确实熊缘浅薄。而在刚刚参加的一次野外调查之中,同行的小伙伴是真正地跟熊“近距离”接触了一下。
记得那是一个大晴天,完成上午调查工作的我们开始沿着公路往集合地点走,自己一边走一边贼心不死地扫视着公路下方的河边,一边还跟同组的朋友说,这么好的天气,应该有头黑熊下山来喝水嘛。没成想,真是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啊。
下午六点过,微信群里传来了其他组小伙伴的消息:“今天遇到一只10m以内的黑熊”。原来,他们那组在中午休息的时候,遭遇了一头亚洲黑熊(以下简称黑熊)。当时,号称神眼+神腿的某大师正站在一处岩壁下方,专心拍着其上的一株重楼。突然之间,同一岩壁上方,大约相距七八米的一丛灌丛里探出来一头黑熊的大半个身子。悄无声息出现的黑熊大哥/姐,继续默默地望着下方的人。山下的人则目不转睛地盯着黑熊,据当事人讲也并不觉得害怕,只是整个场景给人的感觉非常不真实。小伙伴们愣了足有20秒吧,才想起似乎应该做点儿什么。一边抄起相机,一边朝身后躺着午休的保护区朋友提示到,有熊。要说,还是常年身在野外的保护区朋友反应快,立马起身拿起手/相机就要创作。
不过这时,可能黑熊也反应过来该做点儿什么了,它不紧不慢地退回灌丛里,开始慢慢悠悠地爬向坡上。最终,小伙伴们只记录到了它转身离开的朦胧背影。事后分析,这头黑熊应该是下山来喝水,不料路上碰到了三个人,在它思考熊生片刻之后,决定还是换个地方吧。
场景还原,红圈内为此前大家注意力所在的重楼,黄圈为黑熊出现的位置,据称黄圈的大小即为所见黑熊的大小,©mintbloom
黑熊大哥/姐潇洒地转身而去,只来得及拍下这个朦胧的背/屁影,©mintbloom
本次调查跟熊的缘分却并未限于这次偶遇,其后几天在另外的调查地,别的小伙伴又先后记录到了黑熊的清晰脚印。看到他们发到群里的脚印照片,自己不由想起了当年先生给我们上兽类学的时候,讲过熊脚印(后脚)跟人赤脚脚印的相似,也回忆起了第一次在野外见到棕熊脚印时头皮一阵阵发麻的感觉... ...
亚洲黑熊的右后足脚印,一旁的汽车钥匙作为参照物(野外拍摄痕迹,须尽可能地提供参照物,事后回看才对大小有概念),©方圆大师
棕熊与美洲黑熊的脚印示例,a和b均为棕熊:其中a为生活在阿拉斯加的棕熊,体型明显更大;b为生活在加拿大西部、蒙大拿州西部和黄石国家公园的棕熊,引自Murie 1974
除脚印之外,亚州黑熊还会留下一个独特的痕迹——取食平台。它们爬上树取食果实时会将树枝折断,在取食完其上的果实之后,则会将这些树枝摞在一起。每次类似的取食行为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像鸟巢的平台。这样的平台有时直径会达3m,可依据其巨大的体量跟真正的鸟巢相区别。所以,如果在野外看到上面这样类似人赤脚的脚印或取食平台,那就要小心了,这些都意味着所处环境之中有黑熊的存在。
亚洲黑熊的取食平台(陈旧),这一独特的痕迹是研究人员判断某地是否有黑熊的重要依据,2020年5月摄于唐家河保护区
铺垫了这么多,要是真遇见熊了,到底该怎么办呢?2008年,发表在《人—野生动物冲突》(Human-Wildlife Conflicts)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该文的两位作者对北美53位在野外对陆生大型食肉动物进行研究的生物学家及各级政府的相应管理人员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选择上述两类群体是因为他们跟大型食肉动物有直接的接触,从而也有了更多的相遇经历和处理经验。
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不同物种的反应趋于不同。比如,当被问及遭遇美洲黑熊攻击时如何应对,87%的人认为应当反抗。而当被问及遭遇棕熊攻击时,仅有4%的人回答应直接反抗,而41%的人则认为无论棕熊是捕食性的攻击还是防御性的攻击,都应消极处理。在遭遇美洲狮或狼的攻击时,100%的人都觉得应该反抗。
在被问及遇见不同物种时应采取的反应时,大家的意见也随不同物种而发生变化。例如,35%的受访者认为在遇到美洲黑熊时,应慢慢后退且不要引起熊的注意;33%的认为应发出声响让熊知道自己的存在,然后慢慢后退;还有24%的认为应让熊知道人的存在,但评估熊的行为之后再决定是否离开。
而在遇见棕熊的情景下,41%的受访者认为应慢慢后退且不要引起熊的注意;另有41%的认为应发出声响让熊知道自己的存在,然后慢慢后退;12%的认为应让熊知道人的存在,并评估熊的行为。
尽管大家在应对措施上有着不同观点,但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跟大型食肉动物保持距离是避免遭受攻击的最好办法。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受访者持有不要惊动熊悄然离开看法的主要原因。而不少受访者也表示,如果在人已经离开的前提下,美洲黑熊仍表现出靠近或尾随的行为,则人应表现得富于攻击性,阻吓对方的进一步接近。
在制止大型食肉动物攻击的手段上,受访者一致认可防熊喷雾(bear pepper spray)的有效性。已有的研究显示,使用枪械若只是击伤熊的话,更有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但49%的受访者并不这样认为,只有22%的觉得会是如此。不过,一些受访者认为在面临攻击的极端紧张情景下,枪械的正确使用和准确击中目标对人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相比之下,防熊喷雾对大众而言是个更好的选择。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移回亚洲黑熊身上,实际上它们是非常非常怕人的,怕到什么程度了呢?北京大学的王大军博士和李晟博士团队在我国西南地区进行了十多年的红外触发相机调查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尽管现在能拍到黑熊的地方并不少,可一旦成年的黑熊被拍到过一次之后,就极少再能在同一个机位记录到它们。对数据进行模型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虽说黑熊的栖息地占有率很高,但红外触发相机对它们的探测概率却很低。在其他被记录到的哺乳动物身上并未观察到这一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后续的访谈研究者了解到,长久以来由于人们对熊胆、熊掌、熊皮这些制品的追捧,使得“浑身是宝”的黑熊蒙受了相当高的捕/盗猎压力。如今幸存于山野间的黑熊们,可以说个个都是“反偷猎”经验丰富的生存高手。即便如红外触发相机这样非侵略式的被动调查手段,由于安放时留下的人为痕迹或气味等蛛丝马迹,都会让噤若寒蝉的黑熊心存疑虑。所以才导致了成年个体即便能被相机拍到,但它们主动回避任何有人为迹象蹊跷之处的天性,使得对黑熊整个物种的探测概率总体而言都大为偏低了。
另一组小伙伴跟黑熊的“近距离”接触,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外在于,那头熊居然不知不觉走到了离人这么近的地方。而情理之中在于,它有转身离开的充分选择,没有理由去对岩壁下的三人大打出手。相比之上,发生在江油的事,着实令人疑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涉事的黑熊完全卸下了对人的防备和恐惧,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击”呢?希望后续的调查,能够给出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最后,对于避免人—熊间的直接冲突,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 进山时应结伴而行,大型食肉兽攻击人的案例中,受害者往往都是独自一人;
2. 应学会识别熊留下的痕迹(如脚印、取食痕迹、爪印等),由此对所处环境中是否有熊存在事先有个判断,由于前述亚洲黑熊对人的惧怕,山间行走时,可以发出一些声响或噪音,避免与黑熊不期而遇;
3. 而无必要,应避开亚洲黑熊活跃的季节或区域进山,比如秋季果实成熟时,黑熊为了储备冬眠的脂肪,会频繁地活动取食,这时如要进山须格外谨慎;
4. 进山时随身携带防熊喷雾,如无法买到专门的防熊喷雾,作用原理相同的防狼喷雾应该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更多了解青藏高原上的人与棕熊冲突,还请移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