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推动区域性鲎种群的有效保护

媒体:原创  作者:IUCN中国
专业号:IUCN中国 2021/4/27 9:53:48

中国鲎(又称中华鲎、东方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南方鲎(T. gigas)和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是亚洲海域仅有的三种鲎。其中,中国鲎自1980年代以来被大量捕捞生产鲎试剂,用于疫苗、注射药品以及其他医药器材的痕量内毒素检测。

2019年, IUCN红色名录中将中国鲎的濒危等级正式更新为“濒危”,其余两种鲎目前处于重新评估阶段。这些鲎物种在中国、印度、孟加拉、越南、新加坡以及日本受相关野生动物法律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其整体保护成效较不明显。

鲎种群基线数据的缺失是横亘在三种鲎保护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在2019年第四届国际鲎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中国广西)上,多次提及是否用标准化方法调查鲎资源的议题。各国或地区鲎种群监测方法极不统一,已阻碍了区域性鲎保护计划的推行。

2021年,IUCN鲎专家组正式启动“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推动亚太区三种鲎种群的长期系统性监测。本计划首先在中国沿海省或地区试行,已有高校、研究所、海洋保护地管理中心和环保公益组织等12家成员单位。在质兰基金会和其他经费的支持下,目前在福建、广东、广西和香港等沿岸区域设置了17个观测站。

图片

成员单位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我国中国鲎的核心育幼生境

由于成年鲎活动范围大且多集中于潮下带,成年鲎的基线数据采集难度更大。因此,本计划实施初期先聚焦潮间带滩涂的鲎育幼生境。本计划将提供适用于区域性幼鲎种群数据收集的一套标准化调查指南,同时为成员单位提供实地培训与技术支撑。同时,鼓励成员单位结合公众教育和公民科学活动,吸引沿岸居民和政府部分人员参与本计划的有关工作。

图片

本计划将提供标准化调查指南,实地培训与技术支撑

本计划拟从2022年起进一步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进行开放推广。鲎的种群数量、分布和趋势等重要基线数据的长期积累,将对亚太区三种鲎的保护与评估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文章撰写:

关杰耀

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主任,IUCN鲎专家组亚太区鲎工作组联合主席

马克波登

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自然科学系教授,IUCN鲎专家组联合主席(美洲)

单锦城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与化学系退休副教授,IUCN鲎专家组联合主席(亚太区)

阅读 2934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