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中国的宝岛台湾亦是如此。
作者以一位移居台湾的新住民的视角,从一次次的小旅行中走进这座岛屿的高山、海岸、湿地和森林,体验阴晴雨雾和季节变化。用一年的时间,我们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可以认识多少新的野生动物伙伴呢?
——编者
下午一点三十分,从台东富冈渔港搭船前往绿岛。
太平洋小岛
绿岛是座位于台湾岛以东太平洋中的小岛。大陆的海岸线漫长,像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湾走一圈(倒不是说我都走过),沿岸的岛屿数量也不少,不过许多有人居住的都位于河口或者近海。这蓝色太平洋中的小岛是什么风情呢?
绿岛是一座位于台湾台东县外海、太平洋中的海岛,原名火烧岛(亦称鸡心屿或青仔屿)原先是原住民居住地。
阿美族称为Sanasay,而达悟族则称之为Jitanasey。西方人有称之“Samasana岛”。
火烧岛旧名众说纷纭,以清嘉庆年间大火焚烧岛屿之说最为大众采信。于1948年改名为“绿岛”,延用至今。
我去查资料,百度也好,维基也好,都提到一首来自台湾的老歌——《绿岛小夜曲》。
椰子树的长影 掩不住我的情意
明媚的月光 更照亮了我的心
这绿岛的夜 已经这样沈静
月光下的睡美人岩海岸
我是八十年代早期出生的人,对于这首曲子在卡拉OK机上出现的画面多少还有些印象。摇曳的椰子树,火红的夕阳,被海风吹拂飘动的长发……一半是记忆,一半是臆想。
三峰岩与公馆村
船程一个小时,你切不可低估这蔚蓝的、浩瀚的、蕴藏着有时是暴力能量的太平洋。我头也抬不起来,只好扶着栏杆下船。刺眼的阳光从白晃晃的水泥地面上反射,从四面八方夹击着其他同样晕沉沉的游客。
港口的停车场和道路旁一排一排停放待游客租用的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一眼看不到尽头,暗示着此处旅游业的规模。穿着比基尼泳衣的女郎在艳阳下行走,黑发的、金发的,没有椰子树。
大白沙海滩
论风景,尤其是西边陡然上升的山区,海拔可达两百多米。
朝日海水温泉
高处的海风也少了一份粘滞的腥咸味,变得比较清凉。你可以俯瞰峭壁下的黑色多石的海岸,那是火山岩被侵蚀解体后的痕迹。潮水退去后坑坑洼洼残留的海水,很适宜潮间带生物的居住。再稍远一点,有一条条一片片浅蓝色通透的海水,想必是浮潜爱好者的秘密景点。
据说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单体活珊瑚礁就在这片水下,遗憾的是几年前被强劲的台风从根部折断。
绿岛的海中生物
摄影/Magnus[瑞典]
朝阳洒在海面上如同金黄黄的豆子在盘中跳跃……嗯,有人描述过这样的画面了?天气好的时候,你再努力一点看,台湾岛上的海岸山脉和中央山脉,一层高过一层,直到被云层环绕,是只有远观才呈现的体积感。
小长城
机车是岛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环岛一圈大约四十分钟。所以来岛上旅游的客人,不论男女老幼,是散客还是团客,都得骑机车。没有机车驾照的,可以租电动车,只是大概不该开离镇子太远吧。
相比较汽车,我觉得骑机车(摩托车)更适合欣赏风景。虽然岛上也几乎没有汽车,只见垃圾车,放着和台北一样的《少女的祈祷》乐曲,吃力的走着山路,勤勤恳恳的在几乎无人的地区独自前行。
环岛公路
津田氏大头竹节虫
我真正该说的,是津田氏大头竹节虫。
津田氏大头竹节虫是台湾特有种动物,终身栖息在林投树上,以林投叶为食。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林投叶很像,体型比一般竹节虫粗壮,除了清晨跟傍晚两次进食时间外,大多躲在林投的叶鞘中、动也不动,所以很不容易被发现踪迹。受到惊扰时会以很快的速度逃跑,或从前胸背板的两侧喷出乳白色的液体。
津田氏大头竹节虫最大的特点是孤雌生殖,种群中极少出现雄性的个体。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从若虫长到成虫要经过好几次蜕皮,翅膀短不会飞,因此族群分布相当局限,只有在恒春半岛、兰屿和绿岛的林投上才有机会找到它。
津田氏大头竹节虫
吃过晚饭,大约入夜八点后,就会在没有街灯的山路上遇见车灯摇晃的一字长蛇阵(总有技术生疏的客人)。他们是去寻找竹节虫和梅花鹿。
在台湾叫夜观,夜间生态观察,各个景点都巧立名目发扬的旅游活动。
不得不为夜游者的热情有些小小的感动。我们这样把找动物当成职业的人自不必说,漆黑的夜里,荒郊野外,蚊虫叮咬,在凉快的宾馆房间里待着看电视多好,何必出来找什么津田氏呢?想必这样想的小朋友也是有的吧,不,发牢骚的还是叛逆的高中生居多。
傍晚的温泉会馆
导游的水平也有高有低。他们多是本地人,兼职挣一份外快。
我会知道这些,是因为抹黑混在好几个不同的车队中偷学过。比如网络上描述的,能够找到竹节虫的鹿场大门前,就没有,可能被人抓走了。平凡的竹节虫(真正长得像树枝的)和螽斯倒是有的。这时候再换一只队伍,往更黑的夜里开一段,就发现林投树叶被啃的残缺不全,这里的虫子又大又多。
藏在叶片下
津田氏也是个性挑剔的家伙,明明全岛都是林投树,为什么只在特定的几棵树上才找的到呢?林投在马来和太平洋岛屿中也是分布广泛,为什么只有恒春半岛、绿岛、兰屿才有津田氏?果然,也有学者认为菲律宾、印尼等地的大头竹节虫和它本就是同一种。
被啃咬的残缺林投树叶
科学家可就爱这种争论。“我是谁”这个问题,虫子自己知道么?
就好比,若是台湾梅花鹿有朝一日和日本梅花鹿在奈良见面,作揖叩首,或许会说道:“啊,幸会幸会。我家小梅和你家小健虽然情投意合,可是我们梅花鹿台湾特有亚种与你们梅花鹿日本特有亚种这几万年间老死不相往来,婚配是万万不可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日本梅花鹿”的故事,记得点击今日推送的第二条文章~)
台湾梅花鹿
我问民宿老板:“这个季节该有小鹿出生了吧?”
“就算是有,大概也被人抓走了。不然那些养着的鹿是哪里来的?”
怎么抓的?是否真有其事?我不便细问。但这个强烈暗示的指控,间接引出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保护与商业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被圈养的小鹿
绿岛的梅花鹿原是六十年代起私人业者养殖的,用于割茸出售。后来各地养的鹿多了,产业变得不景气,在乡公所的组织下放生了一些群体到野外,那是1986年的事。鹿群似乎很适应绿岛的天然环境。茂密的山林间我们人类难以涉足,野生梅花鹿到底有多少呢,似乎没人知道确切的数字。
找到野生梅花鹿不难。夜间生态向导用手电筒一照,远远在草地发亮的一双双眼睛就是。少则两三只,多则十几只一群。野生梅花鹿白天深入林子里、灌木丛里躲开人群,到了晚上还是偏好在开阔的空地睡觉。
台湾八哥与台湾梅花鹿
我之前也和野生台湾梅花鹿打过一次交道,那是在垦丁。两只小鹿且走且退,把我领进一个珊瑚礁石和林投盘根错节的树枝组成的复杂迷宫里。看起来四处都是路,却四下里都走不通。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兜圈子,因为地上同样的白花花的鹿胫骨和头骨出现了好几次。我在鹿的坟场里迷路了!
野生台湾梅花鹿的嗅觉、听觉都很发达,不知道视觉好不好。有时在林子里偶然遭遇,我本来先发现它,可是只要快门一响,就飞也似的跃出一段距离。藏在树干后面回头打量你,耳朵像雷达一样来回转着圈,湿润的鼻头像小狗一样。我觉着要么是它的眼神不太好,要么是好奇心作祟。好一阵子才发觉:“果然,是人类啊。”便一蹦一跳的彻底逃走了。
所以,遭遇战或者追击作战不说不可行,至少也是极其困难的,这是我的感受。
我决定埋伏。根据观察,每天下午约四点后,野生梅花鹿群从灌木丛中三三两两的走出来,到曾经是农地的空处吃草,渐走渐接近道路,直到天黑后就地休息。如果找一块有利地点藏好,没准可以成功的守株待鹿呢。
计划的施行不怎么重要,总之,梅花鹿来了。
如事前所预计的,野生鹿群越来越近了。不过,一只只的光顾着低头吃草,时不时再瘙一下痒的场景,从画面的角度来看有一些单调。毕竟人家是食草动物。
雌性野生梅花鹿群体
好奇心真强。原本以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会把它们吓跑,却一只一只的听见响动聚拢过来,还有呼朋引伴的:“嘿,一起去看看,那边有动静。”
好奇张望的野生梅花鹿
天色渐暗,该撤退了。我从草丛里蹿回路边,只见到十二、三只鹿围成一个半圆,打量着我刚才匍匐在地的位置:“什么也没有哟,你别骗鹿了!”
台湾梅花鹿过去曾有大量族群生活于中低海拔的平原及丘陵地,但受到强大的狩猎压力加上栖息地因农业开发而遭破坏,导致野外族群数量锐减。调查表明野生台湾梅花鹿可能已于1969年在野外绝迹,所幸在动物园及民间养鹿场尚有饲养族群使其种源得以保存。目前垦丁和绿岛的野生梅花鹿种群全部来自于人工复育野放,是野生动物保护中再引入(Reintroduction)的成功例子。
梅花鹿在台湾的发展史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有资料表明,从荷兰统治时期到清朝百年间,台湾梅花鹿皮直接輸日的超過百万张。当时的日本处于争战时期,鹿皮使用量大且多,流谪马上的弓手,套在裤子上皮套,用的就是梅花鹿皮;战争用品很多要使用梅花鹿皮,鞋子、包包都用梅花鹿皮。1640年12月6日,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曾记载,梅花鹿过度被捕杀,官方为使鹿量回升,对台湾住民曾禁猎一年。
小 结
绿岛的夏夜里,在漆黑山路大步行走的神秘比基尼女孩,津田氏大头竹节虫啃着坚硬的林投树叶,野生台湾梅花鹿被游客吵的睡不好觉。
椰子蟹在哪呢?
Hi~
自然影像中国生态摄影师Wayne Wu
“自然影像中国”是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飞羽视界文化传媒、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发起的一个面向大众的自然保护传播项目。宗旨是用影像展现中国特有的、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奇观;呈现和认识中国无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记录与宣传中国自然保护的突出成就。
“自然影像中国”以具体项目的形式组织中外著名自然生态摄影师,拍摄中国最具有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建立“自然影像中国”影像资料库,以多种形式为自然保护、科研、教育、宣传提供影像支持,用镜头语言,讲述精彩的中国生态故事,展示中国自然生态之美。
来源
自然影像中国NIC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