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社会组织在参与气候行动中会遇到哪些难题?如何突破困境迎接挑战?怎样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能力?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近日举行的第三期环保社会组织培训会上,这些问题是培训专家和环保社会组织业务骨干热烈讨论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猛兽袭击牛羊甚至牧民的事件时有发生。
“如果棕熊来你家搞破坏怎么办?”“我就跟它打。”这是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洛松昂文与当地牧民的一段对话。洛松昂文和伙伴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很多人知道杀害野生动物是犯法的,却很少人了解自己的环境权益,当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时,不知道如何申请补偿,导致很多牧民对法律的态度由敬畏变为反感。
为此,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资助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生态环境法律知识提升项目,培育数十名环境法律宣传员,向牧民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他们理清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了解补偿细则及流程。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洛松昂文介绍工作开展情况。
为增强环保社会组织的机构能力、团体能力尤其是运用环境法律能力,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自2018年起分六期资助环保社会组织开展环境法律相关公益活动和环境法律能力建设计划,累计培训环保组织骨干、律师、法官、检察官超过1700人,对中国环境法治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机构没有一名学法律的工作人员,更养不起专职法务人员。”在培训会的交流环节,湖南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盛凯直言不讳地介绍了机构现状。为打破环境法律业务能力不高的现状,他们选派律师参加环境法治培训,赋能100余名青年律师投身环境法治公益事业,参与办理环境公益诉讼,建立湖南环境公益律师行动网络。同时,聘请公益法律顾问,在做好法律咨询、培训的基础上,帮助协会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法治化。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合作,先后开展两期环境法律培训,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在熊猫村保护中的应用,形成适用于熊猫村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法律工具包,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的法律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面向成渝经济圈内关注气候变化或计划关注气候变化的环保社会组织开展气候法治研修,促进跨区域合作,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在培训会,多家环保社会组织分享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经验,授课专家高度肯定了各自创新做法,也纷纷也支招,帮助环保社会组织开拓视野,提升专业能力。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在案情复杂、跨流域区域重大生态环境诉讼中,应该组成不少于有1名具备专门知识的人民陪审员的七人合议庭。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肖爱在一些实践中发现,缺乏对本流域了解的人民陪审员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肖爱建议:“七人合议庭应有3名专门知识的人民陪审员 其中确保两名是本流域有过涉水治理经验的人员,环保社会组织从业者可以作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
“用慈善捐助、生态损害赔偿资金成立慈善信托管理,由社会组织受资,履行符合目的保护行为,让侵权人减免责。这一设想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如果能够纳入制度框架,未来可能成为社会组织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峰说。
“我们一起来种草!”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和青岛市黄岛区清源环保公益服务中心两家组织不约而同发出这一倡导。这里草指的是鳗草,生长在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海区域,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的海草床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庇护所,并具有净化水体、稳定底质、海岸防护、固碳增汇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由于海草床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如红树林和珊瑚礁,就连许多沿海居民、渔民们对海草床保护都不太了解。社会组织加强公众教育和科学研究,编写了《海草小百科与其在碳汇中的角色》科普手册,普及海草床生态价值;开展“一起种‘草’,守护蔚蓝”海草床保护行动,引导广大公众自觉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青岛市黄岛区清源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启动青岛湾海草床生态补偿修复项目
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资助下,社会组织把眼光放回到各自的本土,联合更多公众和社会力量一起去寻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梦南舍在云南省勐海县曼佤老寨以当地生态文化为切入点,挖掘、激活社区传统知识,培养社区内生力量,通过共建布朗药园、集体植树、给树升阶保护森林、种植老品种旱稻、开展茶园抗旱行动,铺设稻草秸秆保温保湿,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开展低碳社区和校园试点探索,通过设计光伏凉亭、循环屋、共享花园、太阳能灯、光伏树,改造核酸亭成为共享工具屋,进行低碳场景构建与低碳理念研究,推动城市低碳转型。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绿满江淮自然保护中心开展黄山九龙峰、蚂蚁森林洋湖保护地的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公益项目,培训和赋能当地的环保组织和社区,提升周边的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能力”。
“环保社会组织开展的很多的工作都是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借鉴其他地区有效适应经验,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必不可少,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郑艳说。
“在环保工作的推进中,我们需找准地域定位,依托好、运用好这些地域差异,做贴合地方实际的‘在地化设计’,做‘本土生态解码者’。”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说。
社会组织扮演公益项目落地执行的角色。他们深入一线,可以更快、更精准地发现问题,找到痛点难点所在。
我国电池行业市场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前列,欧盟《新电池法》的出台将大幅提升电池企业的入欧门槛与合规成本,社会组织在助力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深蓝环境保护行动中心邀请国际贸易法规专家、电池技术专家、碳合规技术专家,主办“社企合作助力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培训会”,深度解读相关法律,并为企业提出应对方案。同时,撰写《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察报告》,为我国补充、完善动力电池领域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建议;寻找最佳实践案例,为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出海提供优秀标杆。
青赣环境保护中心利用无人机和AI技术连续两年对全省21条河流进行巡护。与高校合作AI算法,自主研发无人机巡河数据可视化综合平台2.0版;与政府环境执法部门密切合作,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环境服务,提升污水治理设施效能,助力减污降碳。
安徽省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激发不同群体的内驱力,通过专题调查行动,递交调查报告给相关部门并对话,推动问题整改和地方政策落实以及完善。同时,提供基于社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湿地保护的解决方案,助力美丽河湖建设。
“气候变化这个议题非常大,环保社会组织在项目设计中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融合,并将环保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发挥出引领带动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仁强说。
“作为民间机构,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推动人类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解决方案,相互帮助,实现资源互补,促进社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目标而努力。”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发出了合作邀请。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