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澳洲剧毒蛇类-太攀蛇

媒体:动物世界  作者:Mystery
专业号:钱佳弘 2025/9/19 15:07:05

图片

太攀蛇 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种大型的太攀蛇属成员,亦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毒蛇。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北部沿岸一带,另也出没于新几内亚的岛屿。这种太攀蛇的蛇咬也会造成过100%的临床致死率。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爬行纲 Reptilia

目:有鳞目 Squamata

科:眼镜蛇科 Elapidae

属:太攀蛇属 Oxyuranus

种:太攀蛇 O. scutellatus

图片

图片

为了与内陆太攀蛇相区别,此物种在下面的文章介绍中以海岸太攀蛇相称。

图片

图片

海岸太攀蛇与人的比例

海岸太攀蛇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毒蛇。它们的成熟期一般在1.2米长的时候,成体平均亦可长达1.5至2.0米,体重在3千克左右。

而有记录最大的个体长3.3米,重6.5千克。

图片

图片

海岸太攀蛇身体细长但结实,整体呈流线型。

它们全身背部颜色一致,通常为墨绿、棕、红褐或米色。

图片

图片

面部及身体两侧颜色偏浅,腹部一般为乳白或浅黄色,并夹杂着橘或粉色的斑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头长而窄,前额向前稍微弯曲,有较大的瞳孔及呈棕或淡褐色的眼睛。

图片

海岸太攀蛇

图片

黑曼巴蛇

它们的身体形态及行为习性等各方面,都非常类似于非洲的黑曼巴蛇。一些学家也将它们形容为“澳大拉西亚的黑曼巴”。

图片

海岸太攀蛇的卵

图片

海岸太攀蛇的卵与人手的比例

图片

一条亚成年海岸太攀蛇的头部特写

图片

海岸太攀蛇只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岛屿,后者包括印度尼西亚的数个州分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图片

生活于多个生境。主要喜欢温暖潮湿的热带海岸地区,但干燥的硬叶林及疏林也适合其居住。在昆士兰,它们因受到老鼠的吸引而潜入并变得非常适应人类甘蔗种植场的生活环境。

在该地区的远北方及约克角半岛的种群,则多出现于开敞的疏林地区。马缨丹灌木林亦是海岸太攀蛇最喜爱的生境之一。

它们的躲藏处多为动物的弃置洞穴、中空的树干、植物堆及垃圾堆。

图片

海岸太攀蛇为日行性,在清晨最为活跃,但在炎热天时也会在晚上出洞。它们会利用在蛇类当中较为发达的视觉追踪猎物,前进时会稍微抬起头部。

一旦确认猎物的位置,此蛇会静止不动直到对方走进一定距离之内,然后在发动连串迅速的攻击后任其逃走,这样是为了减低猎物在挣扎时所带来的伤害。之后蛇可以凭气味找回尸体。此太攀蛇最爱的食物包括老鼠及鸟类等温血动物。

图片

海岸太攀蛇的咬痕

当遇到人类时,它们通常会选择迅速离开现场以避免冲突,但如果受到骚扰则会变得非常凶猛,并会发动连续快速的攻击以自保。

图片

亚成年海岸太攀蛇的毒牙

图片

亚成年海岸太攀蛇

海岸太攀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剧烈的神经毒素、肌肉毒素及凝血因子。此蛇的毒牙长度可达1.3厘米,为澳大利亚毒蛇之冠。其平均注毒量为120毫克,最大记录则为400毫克。

海岸太攀蛇毒液会造成溶血及凝血障碍,并进一步促成麻痹及心肺功能衰竭然后死亡。临床症状随着不同的个案而有所参差。被咬者在刚开始的15-60分钟内会出现腹痛、局部淋巴结软化、呕吐、持续咳嗽、大量出汗等症状,之后在说话及吞咽困难、头痛和昏迷等神经与肌肉中毒症状发作的同时,发生被咬处大量出血、咳血、吐血及低血压等血液中毒症状,有时亦会出现严重肾衰竭的情况。

图片

此蛇受骚扰时会发动连续攻击,因此病人身上往往会出现好几对牙印。被咬后的致死率以及死亡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注毒量及被咬位置等)。根据临床蛇咬个案记录,最快的死亡时间为30分钟,此蛇亦曾造成过100%的致死率(因为其每次攻击都会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

阅读 13

专业会员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