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20年,从0到8093.87万

媒体:原创  作者:阿拉善SEE基金会
专业号:阿拉善SEE基金会 2024/3/13 13:21:03

2004年初春,3月的北京本应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但是这样的美好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打破,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狂风裹挟着遮天蔽日的黄沙,形成一堵大幕,像一张大手一样包裹了一切,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白昼变成了黑夜。

其实这已经不是华北地区的居民第一次见到沙尘暴,自2000年起,一轮又一轮的沙尘暴不断袭击着沿途的城镇,一些媒体描述当时的场景,提到了“能见度几乎为零”“席卷华北地区”这样的字眼。直到今天,很多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还在用“恐慌”“可怕”来形容。恐慌总是会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灾害加剧在人们心中的影响。

“那几年,没有一顿饭里是没有沙子的。”回忆起多年前的生活,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牧民骆作文印象深刻。

每1秒钟,全国被荒漠化侵蚀掉的土地是78平方米;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香港的面积。这是1998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规划建设》里的数据。

阿拉善是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握手处”,沙漠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黄沙吞噬,还是被绿色拯救?答案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便喜欢塑造英雄人物,用一己之力来抵抗危害民众的灾难。而此时,便出现了这样一群人,这些人没有畏惧与退缩,他们也并不认为自己是英雄,而是将自己看作探索与解决问题的人,开始寻找解决沙尘暴危害的钥匙。

梭梭

来自初春的觉醒

西北边陲的小城进入了这群人的目光中,这个地方名叫阿拉善,在当年,过往的9次沙尘暴中,8次与这个地方有关,在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双重叠加影响之下,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沙尘策源地”。

刘晓光是这群人中的老大哥,他们被媒体与社会定义为“中国企业家的领军人物”,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阿拉善恢复自然环境。刘晓光曾多次回忆,“当我走近沙漠的时候,我的心灵收到了震撼。我在想,我们一直在向自然索取,那么怎么来回馈自然,怎么把中国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代领到环保领域中去”。

这个愿望后来成了刘晓光后半生的执着,他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又一次前往距北京一千多公里外的内蒙古阿拉善盟,走上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环保公益之路。2004年初,刘晓光决定和他的朋友们扎根在这里,为自然做些事情。

这一年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批关注中国环保发展的企业家聚集到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在沙漠腹地十五公里的月亮湖,不停的争论着这群人“抱团取暖”后,未来的发展方向。

很快,在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后,满怀热情的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环保并非出钱而已,自然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向人类妥协。

基于此,企业家们从一开始便选择由专业的团队来实施环保项目,从调研到规划,从实施到反馈,用一整套严密的项目逻辑来规范管理阿拉善SEE的每一个项目,并称为一种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阿拉善SEE会员赴项目地进行考察

起初,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针对荒漠化防治这一议题进行了大量系统的项目投入,项目涵盖减少破坏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两个方向。在阿拉善SEE企业家会员总结来看就是“立足于当地社区,与当地的村民一起,走一条可持续的生态环保之路”。

反复尝试论证

2004年8月之后的阿拉善左旗,牧民们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群外来者,给他们讲述各种听不懂的名词,本地的传统与生活方式与外界的科学技术与商业思维进行着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为后来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奠定了基础。

一年后,社区基金的发展、社区干事培训、社区组织能力培训、社区生产技术培训,这些牧民前所未见的新“玩意”,逐一在腰坝、查汉滩、希尼胡都格、额旗、吉兰泰地区开展起来。太阳能、沼气、滴灌等国内外最先进的农业生产生活技术,也随着阿拉善SEE的环保项目被引入阿拉善地区。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立为种植、养殖、新能源技术服务与推广、牲畜品种改良及养殖、生态旅游等新概念的推广提供了基地。牧区道路得到了修缮,建设起了防洪坝,土壤改良、奶牛养殖都在按部就班的有序进行,项目甚至关怀到了牧民家中的“卫生池”。

阿拉善SEE第一个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能源替代与天然梭梭林社区保护试点项目”启动。牧民与收到的太阳能发电设备

就在这时,阿拉善SEE的企业家们一方面看到了各种成果不断涌现的项目成果,另外一方面也开始意识到,单纯的依托当地村民做环保,并没有完全解决环保项目可持续问题,需要更为系统的专业介入才能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庞大的项目数量也在不停的考验着阿拉善SEE的项目团队,多种类项目形态虽然提供了丰富的项目支撑,但项目成果考量却成了摆在项目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一些老员工看来,当时的阿拉善SEE项目办(阿拉善地区)起初的项目逻辑和现在不一样,一开始的项目逻辑横切面的,当时做了很多社区类项目,被称为内生式发展,就是社区的自我可持续建设。“但是你必须要告诉捐赠人,比如三年之后五年之后,我们对环境问题起到什么效果。”

即便是今天看来非常成熟的梭梭种植项目,在当时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解决梭梭林造林机制缺失问题,有种树的钱,没养护的钱,结果年年造林不见林。”当时仍作为阿拉善SEE项目专家的王书文,在自己的一份报告中写道。

阿拉善SEE的企业家开始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专业”这个词对于环保项目的重要性。2006年3月便第一次组织专家对阿拉善地区进行战略考察,并着手制定阿拉善地区项目的战略发展方向,对整个机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根据科学化的考察结果,调整阿拉善地区的环保项目,将力量集约化,集中投入到更加成熟的项目领域,逐步淘汰一些与当地人文环境融合度较低的项目,进行荒漠化治理项目的迭代升级。

2008年,时任阿拉善盟盟长陶建就曾表示“作为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以来,就以公益环保性事业为己任。相继在阿拉善实施项目20多个,涉及农牧民3991人,累计保护草场736万亩,梭梭林14.5万亩。”更为重要的是阿拉善SEE通过资金和项目运作方式,从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上,影响了当地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社会的认可。

一亿棵梭梭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阿拉善SEE荒漠化防治战略规划,阿拉善SEE将目光锁定这梭梭上。梭梭是阿拉善盟的原生植物。上世纪50年代,阿拉善盟有原始梭梭林近1700万亩,但80年代只剩下834万亩,到2010年只有461万亩达到国家灌木林资源标准,高大的梭梭已经相当罕见。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虽然有较强的固沙能力,但并不能给牧民带来更多的衍生价值,而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苁蓉是一种中药材,别称“沙漠人参”。生长一年或数年后,肉苁蓉可收获出售,经济价值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农牧民收入。

通过梭梭嫁接肉苁蓉提升牧民生计

2013年6月,当地政府发布了《阿拉善盟沙生资源植物研发与产业化总体规划》。与政府对接后,结合政府规划内容以及SEE荒漠化防治议题策略,2014年,“一亿棵梭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发起,联合阿拉善盟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牧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家、公众,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共同致力于用十年的时间(2014-2023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从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细细研读这段话,不难发现,十年种一亿棵梭梭,这一亿棵可不是拍脑袋就决定的,而是经过在荒漠中多次艰难的实验得到的最好的选择。10年是经过调研与反复论证的数字,这个数字也是一个决心,让我们能够逐渐看清晰荒漠变绿洲的希望。

“一亿棵梭梭”项目刚刚推出时,农牧民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是因为种植梭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很多家庭难以负担;二是因为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回报。

综合调研后,SEE基金会和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在苏海图嘎查开展了新模式的试点合作。新模式是牧民申请在自家草场种梭梭,林草局出资支持种植,基金会出资支持管护,通过“双重补贴”覆盖种植成本,并要求“对梭梭管护三年,补贴分三年按一定比例发放”,同步解决资金焦虑和提高管护积极性。“三年后,梭梭的根已经扎得很深了,基本上不用人工浇水也能成活。”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总监孙静说。

一年,两年,三年……苏海图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参与到梭梭种植工作中的牧民越来越多。荒漠草原恢复的面积越来越大,农牧民经济收入也在增长,嘎查上又恢复了原有的生机。

“一亿棵梭梭”项目继续沿用了该模式,并在阿拉善地区推广,效果显著。阿拉善的“梭梭-肉苁蓉”产业还在202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首先,牧民通过承担梭梭人造林项目,依据立地条件不同,每亩收益可达40-80元;其次,梭梭成活后接种肉苁蓉,肉苁蓉的收益每亩可达200元。”

一亿棵梭梭项目合作示范林

收入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观念也在变化,他们互相提醒不让牲畜进入梭梭林,并自发组织巡护。

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牧民骆作文是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骆作文自小便跟着家里人放牧,但是随着草场逐渐退化,他不得不外出务工讨生,开过小商店、饭馆,当过司机、跑过车……听说有人在种植梭梭,不仅能恢复草场植被,还能等梭梭长大后获得一定收益,骆作文便回到家乡尝试种植。

一亿棵梭梭构建生态屏障

多年来,骆作文和其他牧民一起种植了四五十万亩梭梭。“我见过家乡草场不好的时候,我知道种植梭梭可以让我的家乡变好,家里人也支持。”骆作文说,未来他会继续种植梭梭,因为这是他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截至2023年底,“一亿棵梭梭”项目累计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8093.87万棵,募集社会资金超过4亿元,推动公众参与超过6亿人次。

始于阿拉善,不止于阿拉善

“比起在荒漠化地区种树,更重要的是在治愈人们内心的荒漠化”。注重科普宣传,推动生态建设的社会化参与,也是“一亿棵梭梭”项目的目标所在。近年来,通过开展自然教育与公众活动、借势互联网传播优势,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善,认识荒漠化,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未来十年,‘一亿棵梭梭’项目将从阿拉善地区拓展到我国西北受荒漠化影响地区,从恢复林草植被拓展到服务于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行动。”2023年9月,在“一亿棵梭梭”项目十周年主题活动现场,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发布了项目未来十年的工作重点,并强调,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牧民生计并重的基础上,多方位提升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搭建全民参与荒漠化防治和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社会化平台。

2024年3月9日,SEE基金会与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战略合作签约,暨2024年一亿棵梭梭项目启动会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召开。此次活动旨在深化双方在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一亿棵梭梭”公益项目迈入新阶段,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贡献力量。

战略合作签约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领导在会议致辞中指出,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内蒙古坚决扛起生态建设的重任,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SEE基金会“一亿棵梭梭”项目在内蒙古的实施,有力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杨彪看来,“基金会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举措,推动项目在更广泛的区域落地生根,为我国的荒漠化防治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SEE基金会与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在未来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中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一亿棵梭梭”项目在赤峰地区的实施,通过种植沙生植物,恢复荒漠植被,提高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会议现场

据了解,此次项目新阶段的启动,标志着该项目将由阿拉善地区拓展至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西北五省(自治区)的重点沙化区,为更大范围的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工作注入新的动力。据SEE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作为“一亿棵梭梭”项目新十年的启点,不仅在阿拉善地区开展沙生植物种植3万亩,更是将项目区延伸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这也标志着项目由1.0时代正式迈入2.0时代。

随着“一亿棵梭梭”项目新阶段的启动,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保护事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来听听少年的声音吧↓

QQ截图20240313131536

阅读 204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