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珍稀动植物,我们不想说再见!

媒体:原创  作者:阿拉善SEE基金会
专业号:阿拉善SEE基金会 2023/5/24 10:26:37

关于物种的现状与命运,你或许听到过这样一组词语、“灭绝”、“极度濒危”、“濒危”…虽寥寥几个字,但对一个物种而言,却事关它们的生死存亡。

当你打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时,密密麻麻的名单会展露在眼前。“EX”意味着“灭绝”,“CR”指的是“极度濒危”,“EN”代表着“濒危”……

形态各异的动物、色彩纷呈的植物,以及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地球生物圈,这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今天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也是COP15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也表明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纸上的目标到现实的行动,需要汇聚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海报

多年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通过支持相关物种种群数量调查、评估与监测,开展基于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支持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及专项科学研究,开展公众自然教育等,探索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及公益机构共同合作、资源整合的自然生境和物种保护模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着力量。

在我国,许多濒危物种即使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调查与监测,但很少有将这些物种的信息进行整合,并编写成公众方便了解的材料,公众只有通过媒体获得零星的信息。

因此,SEE基金会联合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与保护组织,针对亚洲象、伊犁鼠兔、大卫两栖甲、距瓣尾囊草、普氏原羚、普雄原鲵等物种编写了《物种生存报告》,对其生存状况进行一次综合性梳理与评估,使公众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物种的生存现状,藉此唤起更多人关注我国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欧亚大陆现存最大的野生动物

亚洲象

提起亚洲象,很多人都不陌生。2021年6月,长期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群亚洲象群不断向北迁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让亚洲象成为了野生动物中的明星。

亚洲象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物种。中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临沧市一带,共有4个亚洲象野生种群。在强有力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下,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在 50 年间几乎翻倍,恢复到约 300 头。

▲亚洲象,熊王星/摄

但是,亚洲象种群扩大的同时,对栖息地的需求也在增加。《中国亚洲象物种生存报告》认为,得益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与多项保护举措的有力践行,我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种群短期内暂无严峻的灭绝风险,而这也意味着人象同域分布的格局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持续下去。

缓解与平衡亚洲象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今后亚洲象保护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大凉山深处的神秘物种

普雄原鲵

▲普雄原鲵。©️SEE基金会

这个看起有点像泥鳅的小家伙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CR)物种。它的名字叫做普雄原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五趾有尾两栖动物。

普雄原鲵虽然生活在高海拔且人烟稀少的大凉山腹地,但它并没有因为远在大山深处而得以种群繁盛。据估计,普雄原貌繁殖群体潜在数量为200尾,分布在五个栖息地中。这五个栖息地被省级公路、乡级道路、残存的伐木场道路、村落等阻隔成5个碎片区。

▲普雄原鲵的幼体。©SEE基金会

对于普雄原鲵来说,恢复它们的栖息地及生存环境最为重要,但这个过程往往历时长久。

在它们具体的种群数量及栖息地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需要保护普雄原鲵栖息地,建立规范的普雄原鲵保护措施,增强调查力度,甚至通过人工繁育及重建野外种群等方式,来帮助它们恢复种群数量。

驰骋天地间的高原精灵

普氏原羚

1875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鄂尔多斯采集到一件动物标本。这件标本被误认为是藏原羚,直到1888年才发现角长得不一样,向后延伸、角尖向内对弯,于是起名为普氏原羚,又名中华对角羚。

普氏原羚有着漂亮的外形,它生性机警、行动敏捷,奔跑起来像离弦之箭,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被很多人认为是羚羊类中最漂亮的物种。

▲青海湖南岸救护中心里的普氏原羚。吴永林/摄

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因滥捕滥猎和草地开发造成的栖息地丧失,使得这个物种如今仅在青海省还有少量分布。根据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发布的消息,2020-2021年监测发现普氏原羚种群稳定在2900只左右。

▲普氏原羚成年雄性(左)和成年雌性(右)。吴永林/摄

普氏原羚携带了大型优秀哺乳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的特殊基因库,如果灭绝,将对地球自然生态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名为“大卫”,实为中国血统

大卫两栖甲

1870年,大卫两栖甲被发现大熊猫的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父在四川宝兴县采集到,并因此得名。在此之前,这种半水生的甲虫已经不为人知地生活了许多年。

▲ 大卫两栖甲。© 孙治宇

大卫两栖甲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极高,主要分布于高山森林冷水激流中,偶尔被发现在附近的陆地活动。

与水甲虫被发现后迅速逃跑不同的是,大卫两栖甲被发现和扰动后很少逃跑,被捕捉后会立刻装死,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

▲大卫两栖甲的栖息环境。©孙治宇

由于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已知大卫两栖甲仅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宝兴县,加之栖息环境的特殊性和种群数量极为稀少的缘故,针对大卫两栖甲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目前仅对其形态方面有一定的报道,但对其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

大卫两栖甲的体型虽然很小,但它和大熊猫一样,都来自遥远的“冰川时代”,堪称甲虫界的“活化石”。这种古老昆虫携带的遗传信息和地理分布信息,可为人类提供打开地球上的生物演变历史认识之门的钥匙。

濒危的中国“皮卡丘”

伊犁鼠兔

1983年8月13日,一个新物种在新疆天山山区被发现。这个外形既像兔又像鼠的小动物,有着大大的耳朵、圆圆的眼睛和萌萌的外表。3年后,它被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这是 20 世纪末世界动物史册上的新发现,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动物。

▲生活在天山附近的伊犁鼠兔。李维东/摄

然而,这个长着一张“泰迪”脸的萌胖子的处境并不乐观。

自1983年首次发现以来,伊犁鼠兔的数量已经从当初的2900只左右,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1000只,数量减少了71%以上。据多年的监测数据,天山南北的14个伊犁鼠兔定位观测点中,有9个点的伊犁鼠兔已经消失。

▲伊犁鼠兔和天山雪莲同框照。李维东/摄

多年来对伊犁鼠兔的研究表明,伊犁鼠兔是一种古老、残留、发现较晚的兔形目动物,是天山高寒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今,它们被完全分割在天山各个高海拔的山头上,过着独行侠的小种群式的生活,稍有点外界影响,一个个的小种群就会灭亡。

夹缝中生存的濒危芳草

距瓣尾囊草

在四川江油与彭州市陡峭的石灰岩壁上,绿叶掩映之下开着几朵小紫花,极不起眼却极为精致,这就是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SEE基金会

距瓣尾囊草因其蓝色花瓣上有“距”而得名,是迄今世界上仅存于我国极个别地区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距瓣尾囊草的生境条件极为独特,大多生长在垂直的石灰岩崖壁缝隙中,这些岩层大约形成于3.5亿年前。

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花最是孤倔。距瓣尾囊草为夏枯型植物,冬季开花,到了春夏赏花旺季,它却以枯叶示人,别提有多傲娇了。

▲距瓣尾囊草的生存环境。©️SEE基金会

生境的破碎化是目前导致距瓣尾囊草濒危现状的主要原因,人为干扰、对生长环境的高要求等也让它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危机。

地球的美是多彩的,地球上的每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都独一无二,使自然欣欣向荣。而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

我们一直在耳闻或者目睹很多动植物的相继消失,但是我们没有放弃,我们正在努力!对于那些珍稀动植物,我们不想说再见!

支持SEE基金会濒危物种保护行动

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阅读 2201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