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OP26的落幕,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再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专家学者围绕蓝碳的科学和政策研究,以及蓝碳生态系统的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致力于推动决策者明确滨海湿地蓝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发挥的固碳和减排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将蓝碳纳入国家自主贡献(NDC),并通过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合作,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11月19日,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PEMSEA)框架下的2021蓝碳国际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等相关司局、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厦门海洋发展局指导和支持,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蓝碳倡议”联合主办,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等6家单位共同承办。
本次会议旨在共同分享蓝碳科学和政策最新进展,推动沿海蓝碳生态系统管理,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会议开幕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副司长齐平致辞。
齐平表示,实现碳中和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积极推进碳减排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海洋作为巨大碳库,有巨大的作用。当前国际社会已广泛关注到海洋在适应和减缓气侯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红树林、海草床等方面的固碳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固碳能力是气侯变化重要的举措。
▲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副司长 齐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吧。
1
蓝碳科学与政策的全球进展
南卡罗莱纳大学的Morris教授分享了他们团队关于红树林迁移到盐碱地的生境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抑制海平面的上升、如何碳封存的研究成果:
James T. Morris
南卡罗来纳大学
教授
首先,在适度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红树林的碳封存能力是盐沼的3倍,但随着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加快,这个优势便丧失了。
其次,红树林比盐沼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能力是否更强同样取决于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在适度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红树林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能力则强于盐沼。
最后,未成熟的红树林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能力要强于成熟红树林的适应能力。因为未成熟的红树林快速吸收土壤中的生物量逐步增大,而成熟的红树林吸收量则是一定的。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针对应对气侯变化的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表示:
陈光程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自2010年以来,蓝碳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固存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些中国科学家已经对红树林的碳储量进行了初步估计。
通过合并城市一级的存量,预计中国的红树林碳储量为5980万吨,该碳储量占世界红树林储量的比例不超过0.5%。自2001年以来,红树林的碳储量增加了约1000吨,比2001年的储量水平高出19%。在37个拥有红树林的城市中,有4个城市在过去20年中出现了红树林碳的净损失。
在2025年之前,将进行约9千公顷的红树林种植,这些红树林的碳固存量在2026-2030年间相当于约100万吨二氧化碳,在未来30年内相当于300-700万吨二氧化碳。
2
应对气候变化的
蓝碳科学和管理的区域性进展
王静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项目总监
作为第二部分的主持人,王静总监提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是SEE基金会的重点项目之一,并与一些来自东南亚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伙伴合作,在东南亚地区开展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工作,帮助提高当地社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同时,王静总监指出SEE基金会还尝试用蓝色金融来帮助保护蓝碳生态系统。"湛江蓝碳项目 "是全球第一个在VCS市场上以AR-VM0014方法论注册并通过VCS和CCB标准验证的碳项目。SEE基金会购买了这个项目的首批5880吨。这些碳信用额度将用于中和SEE在日常旅行和工作中产生的碳排放,而该协议的利润将用于加强红树林恢复区的维护和支持当地社区的巡逻。不仅如此,该项目也带动了更多基金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Daniel Murdiyarso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
教授
在滨海蓝碳在印度尼西亚2045年低碳发展计划中的作用方面,Daniel教授强调了土壤中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中的碳。
同时,Daniel教授提出如果可以改变土壤使用方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同样不容小觑。但在此过程中,对土壤的使用和修复要以自然恢复为主。
Miguel D.Fourtes
菲律宾大学
教授
Fourtes教授介绍了菲律宾在蓝碳及其相关研究方面的整体概况。
Fourtes教授总结出使用知识-问题-关系纽带(Knowledge-Issue-Nexus, KIN)三步方针解决在蓝碳生态系统在发展、研究、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使用KIN方针联系各问题之间的不联系性,同时KIN方针也应该是管理对话、管理结果中的核心理念。
同时Fourtes教授提出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蓝碳三角模型(BTC):一种跨地区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气候变化减缓新方法,并且该方法具有互助、资源丰富、合作、政策自愿的特点。
Dan Friess
新加坡国立大学
副教授
Dan教授提出在构建海洋蓝碳科学和商业的机遇之间,最缺少的是跨学科的人才,如何将科学的数据让更多的公众理解和支持是首要任务。
他强调亚太地区拥有庞大的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但这却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保护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在国家自主贡献和商业碳交易方面仍存在巨大潜力与机会。
3
问答环节
林光辉
清华大学
教授
Q:红树林蓝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A:红树林蓝碳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潮位、气候条件等,不是简单的随纬度变化趋势。同样的物种和群落会随纬度提高而降低,盐度过高的地方NEP也会低一些。我们的跨店整合分析论文会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很多还需要深入研究。
Virni Budi Arifanti
印度尼西亚环境与林
业部创新与发展
研究员
Q:水产养殖碳足迹研究和计算,主要会采用哪些手段,哪些方法可以研究和计算水产养殖的碳足迹?
A:我们采用的是“生命周期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计算所有的方面,比如虾、饲料以及对于水产业的影响。如果水产是养虾,本身会带来怎样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整个的生命周期水产养殖过程中都会把它考虑进来,对其碳足迹进行计算。
Q:在水产养殖中的碳汇是否可以计算?
A:如果只计算养虾业的碳足迹,碳汇应该可以计算,但是还是要符合逻辑,考虑到水产业生产饲料中的排放等等复杂的问题。虽然水产养殖业也是农业,但是它的碳汇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放在红树林的研究案例中,碳汇是无法计算的或者说是不存在的,红树林转化为水产养殖业会有更多的碳排放。
在会议间隙,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拍摄的科普影片《你可知还有蓝碳》也首次播出。
该视频希望通过科普蓝碳知识,带动公众了解和关注蓝碳的作用,促进公众在行动中保护海洋,发挥海洋中的蓝碳在碳封存方面的优势,助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
快戳下方一睹为快吧!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