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当了五天“曼谷气候周”观察员,我们眼中 6 个可持续行动瞬间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5/10/21 14:27:00

尽管“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普遍的话题,但似乎只有亲身经历极端气候——无论是酷暑或暴雪,洪涝或干旱——我们往往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静水下的深流: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环环相扣,每一个微小的涟漪都可能波及远处,在某地泛起洪潮。

那么,在生态的平衡走向极端以前我们是否能够及时监查、干预?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能否通过日常的行动作出响应?

基于上述的考量,每年夏末秋初,作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前置活动”,“气候行动周”应运而生。

伦敦气候行动周(London Climate Action Week)可谓欧洲最盛大的气候行动周,最初由智库 E3G 与伦敦市长办公室于 2019 年共同发起,将汇聚市长、州长等“城市的领导人”,共同讨论城市的解决方案。

与联合国严肃的“气候大会”不同,气候行动周更直接指向“行动”,鼓励全民共同参与、思考城市如何走向可持续转型,例如公交系统、绿色公共空间的规划等等。

WWF自 2022 年起连续发起“中国气候行动周”,邀请每一位公众从日常做起,参与绿色低碳转型。今年九月,在“中国气候行动周”期间,我们的邻国泰国也出现了东南亚地区第一个城市级的气候行动周——曼谷气候周(BKKCAW)。

从伦敦到曼谷,世界各地近年兴起的气候行动周无不推动着同一个趋势:

在国际合作与国家层面的管理之外,“城市”正被重新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单元,以具体、可触及的方式推动其每一寸肌理走向生长与改变。

曼谷行动周的主会场之一 Benjakitti 森林公园

九月末,为响应中国气候行动周,地球的周末化身“观察员”来到曼谷,参与了曼谷气候周。对曼谷的城市印象因本次出行的目标——“气候行动”而变得相当立体:

行动周设置了两个主会场,分别为 Benjakitti 森林公园与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其他的活动会场则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步行街之间、高架桥下、酒店会所中或偏远的小工厂......让我们从公共空间到当地人生活的场景,真正走进“可持续行动”正在发生的当下。

一个位于湄南河边旧仓库,被作为 Revive & Resiliance 活动的场所

或许是依托于具体的场景,气候周期间,宏大的“可持续议题”在我们眼前逐渐化为一条条清晰的“线索”:

我们常常认为,“可持续行动”的主线任务在于解决具体问题。但在这些具体的问题背后,存在着无数细腻的“支线”例如如何启发公众的共鸣、如何凝聚人群的力量、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中找到灵活的解法......这些支线事实上也是“具体问题”的组成部分。

接下来的文章,我们将分享 6 个在曼谷气候周期间发现的隐秘“支线”,它们源自当地人的观察、灵感与创意,与此同时也是对于我们最直观的启发:以更细腻的目光,重新理解“可持续”这件事。

假如树会说话

628 Prasan Chai Alley

湄南河以北,一座回收木材的旧仓库坐落在普拉桑茶巷 628 号。

这里由于距离市中心较远,鲜少有人光顾此处,然而之于“树木”而言,这座仓库是它们重要的聚会场所:所有自该社区亚那瓦区(Yannawa)砍下的树木,包括原木、树干或枝条,都会被运往此处。

在仓库业主 Jab 的童年回忆中,数十年前,亚那瓦区原来是一片森林,后来因工业的发展被开发、改造成厂房。

今年开始,Jab 与其伴侣 Jump 做出了一个决定:要为亚那瓦区的自然做一些“事情”。于是从 4 月起,大量被砍下的树木被送往仓库,经分类、修剪重新被制成家具或日常摆件、装饰品。

树并不会说话,在被砍伐时也不会像动物一样作出惊慌、逃跑的反应,然而这并不代表它们没有生存意志:仓库中,有的断木经水份的滋养重新长出嫩芽。Jump 在与我们介绍仓库时指出,有的时候,树木并不愿意死,而这也是我们能为它们做的事——让树木收获二次生命。

青蛙、蜜蜂与小鸟的城市生活

“城市”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往往被视为独属于人类的生活空间,事实上,大量的动物隐匿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我们共享同一片土地。

一个强调以“玩乐”为主的气候组织 Club Creative 试图让公众意识到上述事实,他们与公益组织 Save the Children 合作,在气候周的主会场之一曼谷艺术文化中心的大厅布置了一个体验展览

蓝色、黄色、红色的路线交叉遍布,分别代表泰国城市常见的动物——青蛙、蜜蜂与小鸟。每一条路线设置不同的规则,让参与者能直观体验动物在城市遇到的障碍,例如城市若种植单一植物,蜜蜂很可能找不到足够的花源授粉;鸟类可能由于绿地被高楼大厦分隔,难以找到筑巢的空间。

Club Creative 试图指出,即便我们无力左右城市的规划与政策,仍可以换一个角度去审视城市——让人类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动物友好”。

像孩子一样爱地球

当我们在说不同代际的"世界观"不同时,这种差异或许确实存在——

客观而言,A 世代所看到的“世界”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已不再是 X 至 Y 世代所经历的那种“宏大叙事”或“适应转型”,而是他们每日身处其中的日常。

在曼谷,一位名为 Bai Por 的教师正致力于让青少年记录、表达并思考他们的日常——她创办了一家青少年创意写作坊 CREAM。

CREAM 的活动一般分为两个类型:课外活动及主题工作坊,前者在课余时间为孩子提供阅读、写作的空间;后者则会定期举办故事营、手工课程等,鼓励孩子通过创作的方式来分享、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

“可持续”在其中,并非一个庞大的“议题”,更像是一种日常的实践,孩子们常通过写作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减碳小贴士,如如何减少食物垃圾、不开空调如何纳凉,购买二手商品的经验。

Lightly Magazine

在气候周期间,CREAM 组织了一个“青少年编辑部”,将孩子们的可持续理念及经验编辑成一本线上杂志《Lightly》,以此向公众传递一个新视角:像孩子一样轻盈地生活、积极地改变,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食物是一种“记忆”

临着太平洋,菲律宾是一个由 7000 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这里的日常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人们平日摄入的饮食来自大海的馈赠,相反地,人们最终排出或废弃的残余也会回到海洋之中。

在曼谷,ASAI 酒店筹办了一场聚焦海洋危机与可持续食品转型的会谈 From City to Sea ,联合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Thailand)、传播机构 Love Frankie 等组织将菲律宾独特的“世界观”带到了气候周现场。

在其民俗文化中,由人类组成的“社群”,与自然、神明及一股宿命般强大的力量(Kaluluwa)是相互联结的。居住在这种超自然的联结之中,岛屿、河流等一切外在因素都将为人类的“生产”赋予更丰厚的意涵,以饮食为例,“食物”超越了物质的含义,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身份,与文化传承的使命。

会谈举办之前,ASAI 酒店召集了周边社区的厨师,一同以“美食”为主题制作了一幅挂毯。会谈期间,挂毯被置于会场中央,仿佛以用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向人们提问:你所熟悉的食物,是否会随着气候的变化发生改变?

请查收,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在气候周主会场之一 Benjakitti 的森林公园里,有一个安静的“小摊位”。每位来访者都会静静地坐在桌前,拿起纸笔,开始写信。

这是社交平台 Hato Land 举办的活动,他们认为,面对压力时,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尽情倾诉,由此开发了一个专门写“匿名信”的同名软件。在软件中,当你感到不满、需要发泄,可以写一封倾诉信;当你感到快乐、想记录好心情,写下的文字会变成一个气球,可在早晨随机查收。

匿名信也可选择发送给他人

在 Hato Land 看来,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焦虑让这种正向沟通显得愈发重要,这也是他们选择加入气候周的原因——让软件的“玩法”化作现实,鼓励人们通过写信传递祝福。

于是,每一封写下的信件,都会在气候周期间被随机传递给另一位陌生人,而作为交换,每一位写信的人都能收到另一封来自陌生人的祝福。

让雨落下,让自然自我调节

Benjakitti 森林公园的整体地势倚北,向南微微倾斜,每当下雨时,雨水顺着缓坡流向低处——流经草丛、流经低洼的湿地,而最低处,雨水将抵达一片半圆形的草坪剧场,可以说,这座公园生来就为“被淹没”而设计。

作为气候周的主会场之一,Benjakitti 森林公园可谓是“自然为本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的典范。

此前这里是为烟草厂区,工厂搬迁之后,这一带根据“海绵城市”的理念设计了四座湿地池旧烟草厂拆下的混凝土块、碎石与土壤被重新使用,堆叠组成散布在湿地池中的上百个岛体。

这些“小岛”像森林公园的肺叶,在水面下缓缓呼吸。每个岛体露出水面约 60 公分,高出的部分让部分植物的根系能避开缺氧带;而芦苇、香蒲与睡莲在水里伸展根须,吸收氮、磷等养分。

在我们肉眼难以察觉的范围内,污水正围绕着这些“小岛”慢慢变清。微生物会在根系之间分解有机物;下雨时分,雨水流经草沟与碎石渠,在岛与岛之间层层滞留、沉淀,最终达到过滤效果,回流中央湖,滋养植物,也缓缓回到城市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小岛”并非只为蓄洪而设计。

岛上的树并不按人类的审美主观挑选,而是遵循动植物的天性——岛体的高度考量了如何为昆虫、鸟类提供落脚点;树种多选用湿地树种,及能吸引昆虫的草本混种;林缘处还种下掩护性植物,为蜥蜴、黄鼠狼这些小型捕食者提供栖息点。

这种以自然为本的设计——让自然自己调节,不靠化肥、农药或人工修剪,让雨水自动补给、让植物自然生长,养护极其俭省

最初的三年,人类需要照料这片湿地——播种、观测,陪伴它适应自己的节奏。当根系稳固、生态成形,水重新流动,氧气、食物、庇护所......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回到自然的秩序。

自 2022 年 Benjakitti 森林公园开放以来,曼谷经历了数次暴雨季,但公园与周边地区始终安然无恙。当城市被雨包围时,水在这里被接住、被净化,也被重新送回生命的循环之中。

气候周期间,主办方专门为 Benjakitti 森林公园安排了一场导览。

几乎自起点出发不久,我们就在一棵巨大的树面前停下脚步——其枝干像云一样向四面铺展,使阳光被分割成无数细小的金光,从层叠的叶隙洒落。当时有人问起:“对于如此巨大的树来说,它的根能有多深?”

导览员解释,只要把树想象成一把倒立的伞,地面上所见的部分——从树冠到树干——相当于“伞柄”,而“伞面”深藏于地下——

它们在土壤中伸展、交织,牢牢抓住这座城市的地基。若你让它自由生长,它终会以氧气、净水与绿阴,将这座城市重新包裹。

监制:Max

摄影、版式:Andy

阅读 190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