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青年声音 | 让野性走进清华校园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1/8/26 15:08:17

为推动青年一代特别是高校学子积极投身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联合开展助力《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青年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解决方案评选活动”。

图片

经过初筛、评审和项目团队一对一线上交流,最终评选出10份项目解决方案进入8月27日的总决选。在决选倒计时1天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晋级十强的团队之一,并倾听他们在准备方案《让野性走进清华校园》背后的故事吧~

下文作者

曾子轩、陈路遥、杨屿涵、王奥、张钧铎

这是一支怎样的团队?

团队由五位来自清华大学不同学院的本、硕、博同学组成,分别是曾子轩(建筑学院景观学系)、陈路遥(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杨屿涵(生命学院)、王奥(生命学院)、张钧铎(航天航空学院)。他们所擅长的内容包括植物识别、鸟类识别、两栖类与爬行类识别、鱼类识别、摄影等。

图片

部分团队成员合影 © 曾子轩

团队的工作内容包括: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影像资料搜集;问卷调查;解决方案设计。成员从五月开始调查校内生境组成以及以鸟类为主的动物组成情况,并在7月中旬设计生物多样性认知与态度问卷。基于前述调研,在七月下旬完成解决方案的设计。

由“体验的灭绝”现象引发的思考

城市化侵占了自然空间,导致物种栖息地的减少,严重威胁城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周围的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公众的生活也逐渐与真正的生态空间脱节,公众变得更习惯于欣赏模式化的景观,出现了“体验的灭绝(Extinction of Experience)” 这一现象。该现象另有译作“自然经历的消逝”[1],是用来描述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威胁仅存的自然空间,大幅度减少了人类接触自然与体验自然的机会[2],[3],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4]。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和关注逐渐降低,部分决策也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考量。

图片

校园内高密度的乔木阵列 © 曾子轩

图片

在非重要景观节点“站军姿”的草坪草 © 曾子轩

物种观察与问卷发放相结合的前期调研

为了更加合理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面向清华校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解决方案,在项目中团队开展了校园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和清华大学师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态度两方面的前期调研。前者以实地物种观察的方式进行,后者以问卷形式展开。

物种调查方面,团队首先制定了调研的样线,并将物种调查分作偶遇记录和样线观察记录两表,并尝试进行“空间记录”和“名录记录”两方面的整理,以期更细致、更为客观地展现校园物种多样性情况。

图片

物种观察样线示意图 © 曾子轩

在生物多样性认知与态度的调研中,团队考虑到校园的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所以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意识、态度、行为——中国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调查报告》中较为成熟的模式及结构,分为意识、态度、行为以及再野化接受程度几个章节,构建了符合清华校园情况且有趣、丰富的调查题目。

在认知方面,除去对定义的考察外,我们还设计了关于校园中“见到几种鸟类/认为有几种鸟类/见到几种植物/认为有几种植物”等问题,并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对清华师生对于校园内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产生评价。问卷覆盖了校内的32个院系。

图片

问卷填写者的院系比例 © 杨屿涵

在有关“再野化”或“野性景观”的可接受意愿的调查中,为了使问卷更易于理解,且更真实的了解受调查者意愿,我们参考了城市自然空间荒野度量表[5],以图片的形式构建从高度人工管理到纯粹自然的连续景观。图片的选择也充分的考虑了校园绿地的可行性,构建公众选择机制。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团队的问卷调查没有涵盖到足够多的利益相关者(如:学校领导、园林部门、家属区的居民)。因此在最终编写解决方案时,参考了剑桥大学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等案例,了解不同利益团体的参与诉求,权衡各方利益,提升方案策略的可行性及落地性。

提高师生生物多样性认知

营造更具“野趣”的校园景观

在生物多样性认知与态度的问卷调研中,团队发现清华师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水平上的认知有待提高,但同时也对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自然体验和改造活动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团队认为,通过课程教学、科普宣传、自然教育等方式提升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意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其重要性也不亚于开展直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近两年,生命学院新开设的“生命的进化与保护”等通识课程,邀请来自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动物所的专家教授参与讲座,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种宏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以及再野化相关的通识课程和科普讲座模式可以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推广,让更多同学了解校园生物多样性和再野化的意义。

此外,团队发现奥森公园、北京植物园等地在重要景点和游客通道等醒目位置放置了科普介绍展牌,吸引游客驻足阅读。这也为校内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提供了良好范例:易于理解而有“干货”的生态系统和物种介绍展牌,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身边的生物多样性现状。

图片

图片

标识解说牌示意图(北京奥森公园) ©  宫宸

另一方面,结合文献资料与实际调研经验,团队认为更加“自然”、更加具有“野趣”的景观营造是另一个提升生物多样性意识的重要的解决方案。相比于周围拥有两片大面积绿地的区域(圆明园和北京大学校园),清华校园的生物多样性要逊色于圆明园和北京大学。经过调研他们发现可能的原因有二:

一、清华校园内长期进行的校园施工。校园内近年来开展了众多工程。从去年开始的校内游泳馆施工改造,让每年都在游泳馆稳定繁殖的红隼不见了踪影;而近期的人文社科图书馆外墙施工,也让原本年年在此筑巢的红角鸮迁往别处;从去年年末开始,学校内的两片大面积池塘和湖泊-水木清华和荷塘被完全抽干,经过挖掘机清淤并重新将底床浇筑压实后,整个工程耗时将近三个月,期间荷塘内的鱼类和蛙类绝迹……这样的案例在校园内并不少见。

图片

调查期间救助放飞的小红角鸮 © 王奥

二、人工化景观改造/营造。为维持校园内四季“有花可看”的绿化景观,校园许多绿地里的草本和灌木频繁地被移植或铲除,一定程度影响了草地和灌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许多依赖灌木丛繁殖的鸟类和昆虫难以在此栖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重要目的是让所有决策都能考虑生物多样性的问题[6]。对此,在施工与景观规划落地前充分进行生态评估,并建立公开的意见反馈途径,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图片

因工程需求被抽干的荷塘 © 曾子轩

图片

图片

垂直的与略具坡度的校河驳岸 © 曾子轩

展望未来 —— 团队说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大学生或者青年人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我们的行动,可以让更多同龄人或者高校内的其他师生、教职工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本次行动的初衷之一。

从高校师生出发,社会各界会逐渐对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与城市间平衡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而当人们普遍有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之后,不论是个人角度(例如郊游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决策领导部门角度(例如一些可能对生态产生影响的施工方案的选择与决策),生物多样性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1111111111111

阅读 538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