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从诺奖作家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到 2024 年布克奖被颁给英国作家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的气候小说《轨道》,再到今年海伊文学节(Hay Festival)开设首届长篇气候小说大奖,气候变化正在成为文学世界中重要的叙事线索。它激发作者们的创作灵感,同时也启发大众再次思考:气候危机的时代,我们要如何自处,又要走向怎样的未来?
“再生”创作征选三年来,持续支持漫画、非虚构与虚构等领域的创作者,围绕气候与能源议题展开探索。项目不仅为创作与调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每年还组织创作者走进可再生能源产业一线,通过实地参访与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路径——能源转型及其具体实践。由此,创作者们得以在文学与漫画作品中,构建出更具现实感与想象力的气候叙事。
在继去年的海上风电之旅后,今年八月,我们延续“再生”走入现场的传统,与 2025 年度的项目导师陈楸帆、陶朗歌,创作者陌那、依蔓、陆邖、四毛榴莲一起,来到了光伏产业生产一线的成都。
在来到成都以前,我们从未想过,四川盆地——这个全国年日照时数排名靠后的地区,竟会与太阳能紧密相连。直到抵达后才发现,如今的四川,早已是光伏产业的一片热土。这里的光伏原材料多晶硅产量占全国的 20%,全省 32 家光伏生产企业、28 家应用企业,覆盖光伏全产业链环节,综合产能位列全国前三。而我们此行参访的通威,更是全球光伏行业中首家跻身世界 500 强的企业。除了光伏产业的落地生根,成都更是将源自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图腾作为城市形象标识,延续着三千年前先民们对太阳能量的崇拜、向往与想象。
乐山永祥高纯晶硅生产基地
能源转型的“光”
第二天的行程中,我们前往通威旗下通威太阳能、永祥股份分别位于成都和乐山的生产基地。创作者们在紧凑的参观中,系统性地了解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脉络、核心技术以及创新模式。原本抽象的能源转型概念,在鲜活的产业发展故事中逐渐具象化,而关于技术与“光”的想象,也因此多了一层可靠的现实支撑。
从 1839 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首次发现“光生伏打效应”,到 1954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光电转换效率达 6% 的实用化硅光伏电池:从 1971 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实践一号”卫星搭载首块国产硅光伏电池成功发射,到如今中国光伏实现制造规模、装机量、发电量三项世界第一。时光在展柜与不同年代的光伏产品中流转。随着智能制造的普及与技术突破,光伏正逐渐具备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条件,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从电力投入产出比与减排效果来看,以 1GW 的光伏组件为例,从原料硅矿的提炼到最后完成组件,整个生产过程总耗电量达 2.85 亿度电,而 1GW 光伏组件一年能够实现的发电量是 13.87 亿度电。这意味着,投入使用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光伏组件所有的生产电力成本就会全部回收,此后 30 年的生命周期将全部是收益周期。而生产 1GW 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碳排放是 16.43 万吨,相较同等发电量的化石能源,能够减排 74.43 万吨,30 年累计减排就可突破 2,200 万吨。
除此之外,中国光伏技术还为光伏的普及与应用持续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使得光伏发电的成本在 10 年间下降 90% 以上,达到传统燃煤发电相当的水平,助力光伏“平价上网”,加速能源转型的实现。比如永祥股份独创研发的“永祥法”,就使多晶硅生产成本从十几年前的 20 多万元/吨,降低到如今的 4 万元/吨以内,光伏组件的成本也因此获得大幅度降低。
展示中的高纯晶硅料
在展厅内,我们获得近距离观察硅料的机会,导师和创作者们带着新奇的目光,伸出手触摸到想象了许久的高纯晶硅棒:铅灰色的柱状体,表面光滑没有粉末,边缘锋利。大家一边摩挲着手指皮肤留下的触感,一边重新建立对这种能带来绿色发展的矿石的新认知。
“光”带来的绿色想象
能源转型的希望不仅体现在光伏技术的进步,光伏发电的创新应用也极大地开阔了创作者们的视野与想象。
展厅中的一座“光伏小屋” ,成为了将清洁能源带入千家万户的缩影。通过展示模型我们了解到,在一个 200 平米的空间里,光伏板可以直接驱动小屋里的空调和地暖等供电设备。以中国的一个六口之家为例,一个月用电量大约 1025 度,平均每天 34 度,只需在 60 平的屋顶上安装 24 块光伏板,就可以在晴天状况下,每天稳定输出 50 多度的清洁电力,每月在维持小屋日常用电的基础上,还有多余的电量被储存下来,在阴雨天气时持续为小屋供电。
除了工厂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和寻常百姓家的“光伏小屋”,“光伏 畜牧”“光伏 渔业”等模式还将光伏应用的场景拓展到了西北大漠与东部沿海,继续丰富着我们对于“光”的绿色想象。
在参访的最后一天,通威新能源战略管理首席专家唐霖,就以“光伏 渔业”为例,为我们讲述了“上可发电、下可养渔”的“渔光一体”发展模式——通过筛选优质水面资源,并以确保电力消纳为前提,展开新型水产养殖模式,在降低光伏系统装机成本的同时,为渔业养殖提供清洁、稳定的电力,从而养殖出更加健康有机、高品质的水产品,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通威渔光一体智慧运营平台
通过渔光一体智慧运营平台,我们看到,截至目前,通威在全国 56 座基地电站,已累计产出了超 200 亿度的清洁电力。与此同时,这些“渔光一体”基地每年产出健康优质水产品;其中,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更是以其周边休闲旅游的配套资源,获批国家 3A 级景区。
城市里,光伏通过建筑、基础设施,把绿色融入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农村,“光伏 ”模式,不仅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跟着“光”,探索故事的可能性
伴随着专家的讲述,创作者们沉浸在能源产业一线正在发生的惊人变革中,是导师陶朗歌的提醒,再次把大家拉回到这趟旅程出发的原点:作为讲故事的人,我们如何把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这些既复杂又专业的问题讲清楚,如何创作出大众可以感受得到、理解得了的故事?
导师陈楸帆基于他过往在科技领域的工作经验,以及在环保和气候议题下的创作经验,向大家分享了他的想法: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甚至整个自然界和星球的命运,不光是产业和企业端要做变革,作为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个生灵、每个个体都要直接地做好准备。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渔民、农民怎么办?企业的股东、高管要做什么?城市里生活的上班族又有什么视角?这些个体的生活、生命、情感,都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变局中被展现出来,由小见大,通过不同的侧面,我们的故事也可以变得非常立体。
其实,“再生”创作征选三年来,一直与创作者们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两位导师提出的问题与思考路径。从矿区的家族故事,到海上风电员工的日常;从都市人的气候焦虑,到末世人与“系统”的疯狂想象,历届“再生”创作者们用他们的作品,探索故事的可能性,也探索着未来的可能性。
而最终,无论你所相信的故事与未来是怎样的,正如通威股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朱子涵博士所说,在面对今天世界此起彼伏的冲突、博弈、危机和永恒的不确定,可持续发展可以成为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彼此合作的“桥梁议题”,它最终一定会弥合分歧与冲突,成为大家不得不坐在一起、走在一起的理由。
一行人观看生产基地介绍
参访行程的尾声,我们又跟创作者们聊了聊他们对本次参访学习的感悟与思考,把它分享给所有关心气候变化与能源、关心创作的朋友们。
陌那
在成都通威总部的光伏展厅,看到一种充满科幻感的现实图景:无人车间里,智能运输车无声滑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光伏电池片,构建了一个精妙自动运转的系统。
这是一个理想模型,展示了人类应对气候危机所能调动的巨大创造力,也促使我们去思考:能源转型背后,人的位置在哪里?展厅之外,顺着清洁能源流动的方向,非虚构写作有机会连接起宏大与微观,科技与日常,精密秩序与人的不确定。希望能在我正构思的《风口的小镇》中,找到线索,找到具体的个人、生活的细节与暧昧的情感。在成都的所见,为这个关于“风”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关于“光”的参照系。
依蔓
在这次成都走访之前,“光伏”对我而言更多是新闻上的字眼,或者仅仅是一块块太阳能板,我在牧民森林里的家见过,上个月在由“再生”计划支持的朗伊尔城的实地调研中也见过,小镇上的一些房顶会安装黑亮的板,它们在北极的极昼中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地吸收光能。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发展得如此成熟,高度智能化,无论从技术还是产能上都在世界光伏产业中占据决定性的位置。参观的时候忍不住想,会不会在北极朗伊尔城小镇里看到的某一块太阳能板,就来自这一次造访的厂区?尽管一块太阳能板会在北极的极夜中,失去从太阳获取能量的能力,但向善的技术本身,为人类实践更好的与这颗星球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受到这次走访的启发,我也会在这次计划的写作中更关注“可持续能源”的落地实践,不仅仅关心政策和理念,更关注善的愿望如何或即将如何落成现实。已成现实并切实在创造改变的实践,让人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和乐观。
陆邖
跟随“再生”项目组的导师和朋友们一同前往成都,是一次难忘的旅程。这段行程让我收获了新的知识与思考。当我在返程途中拿着沉甸甸的赠书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奇妙的联结,手中的两本书都包含着“未来”“能源”几个字,而我所参与的“再生”项目,似乎正与这几个字紧密相扣。那一刻,我更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不仅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的方向。
在参观工厂和智能车间时,我第一次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了太阳能电池板从原料到成品的制造过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家企业从鱼类饲料起步,却能在几十年间转型进入光伏产业,并提出“渔光一体”模式,将水产养殖与清洁能源结合,展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可能性。
作为 AI 数字创作者,我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影像与叙事。自动化设备的律动、能源转化的路径、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许都能成为素材,在艺术创作中以新的形式再生。
未来的创作,我希望能通过相关主题的作品,去探索人类与能源之间的隐喻性联系。让观众感受到:可再生能源不仅是产业的革新,也是人类与自然重新建立关系的一次尝试。
科研创新成果
四毛榴莲
此次与“再生”项目组的导师和创作者们一同前往成都,收获颇丰,这是第一次近距离从根部走进新能源的体验。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参观工厂的智能车间时,看见大量的智能运输车和各种智能机器时,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震撼,信息时代有时候只停留在隔层的视觉上,当真正亲眼所见智能机器有秩序高效地工作着时,我感叹着科技的进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进步,才有新能源的出现,给环境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次是“渔光一体”的模式,让我很触动,当鱼儿在水里自由生长时,头顶的光伏正在以强劲的力量吸收着阳光,当我看见广阔纯净的水面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面板和醒目的减碳数字时,我似乎看见了一片绿色的森林,想象着自己呼吸着纯净的空气。
但同时我也思考着企业和普通人的连接方式,作为普通人我们似乎难以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以及购买大批光伏产品,那回归到生活,我们又要以如何的视角看待新能源呢?
这次专程回了老家一趟,看见大片茶园上也布满了光伏面板,新能源已经普及到了村镇,还是挺让我为之惊讶的。我会将此看作一种希望,也希望将此以一种生活化的角度融入作品当中。
感谢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再生”创作征选计划
四川之行的大力支持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