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斧头山下,一条蜿蜒的山路连接着17个熊猫村和6位专家的思考,在2025年10月末的三天里,他们共同面对着一个严峻的现实——气候变化正在重塑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图谱。
2025年10月24日,熊猫村自然学校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与式调研。17位“熊猫村CEO”与6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修订完善《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源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能力建设支持平台”二期计划资助的项目。项目由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执行,覆盖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12个熊猫村。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这次调研采用了完全的“沉浸式”方法。专家们不再仅仅依赖数据报表,而是与熊猫村CEO们一起深入栖息地,体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实际影响。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谌利民指着唐家河的红外影像向CEO们解释:“扭角羚增多说明栖息地变好,豹猫活动证明食物链完整。这些都是熊猫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
在实地考察中,绵竹市自然农耕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熊然发现,他种植的蜜薯和三色米不仅是生态产品,更成为了熊猫栖息地的“健康证明”。“我们的农耕方式,直接影响着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的健康。”他感慨道。
调研数据揭示了一个不容乐观的趋势。与2015-2024年历史均值相比,2025年调研期间12个熊猫村日均温普遍升高1.0-3.5℃,降水量减少10%-63.6%。这些数字背后是生态系统的深刻变化。报告显示,10个村的落叶乔木展叶期提前3-10天,8个村的箭竹新笋量下降10%-30%,6个村的鸟类迁徙时间提前5-7天。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川县大熊猫活动海拔已上移至2000米以上,北川县红隼繁殖期提前至3月中旬。四川大学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趋势,他们的模型预测表明,未来大熊猫适宜生境面积整体呈缩减趋势,质心向高纬度、高海拔区域移动。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到2090年代,在SSP585高排放情景下,大熊猫潜在适生区可能缩减高达52.49%。
17位熊猫村CEO带来的不仅是各自社区的实践经验,更是一幅拼图式的生态全景。
在青川县,王淑娟的川申农特产开发有限公司记录了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腐殖质味变淡,蚯蚓密度降至每平方米7条以下,这些微观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的健康。”
绵竹市广济镇玄郎村的王宇观察到,由于日均温升高13.6%,缺苞箭竹新笋减少30%,随之而来的是毛冠鹿观察记录减少25%。“气候变暖正通过食物链逐级影响生态系统。”
来自邛崃市大同镇白象村的王艳华分享了旅游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日均游客量80人以上的村庄,垃圾产生量超过8公斤/日,植被踩踏程度达‘中度’。”
在低海拔的什邡市和绵竹市,矿业和建设用地扩张导致林地减少,植被碎片化严重。而在高海拔的青川、宝兴等地,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少,生物多样性指数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宝兴县创新启动了1.2万亩国家公园内集体商品林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碳汇——“熊猫碳惠”项目,作为四川省唯一试点,这一项目正努力实现珍稀物种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六位领域专家对17个熊猫村的案例进行了把脉诊断,提出了协同增效的科学路径。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谌利民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关注整个“朋友圈”,而不仅仅是旗舰物种。他提出的“社区共管”模式让村民参与保护,巡护员既能监测生态,又能当导游,实现一举两得。
曾任职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夏爱萍指出,人为干扰因素与气候变化叠加后,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比例可能高达58.56%。“必须建立更精细化的管控体系。”
自然教育专家张黎明则强调了生态体验的价值。“沉浸式调研是连接科学与社区的桥梁,”他表示,“通过让CEO们亲身参与数据收集和分析,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社区创生专家陈晓明建议建立“生态产业价值链”,将生态保护转化为经济收益。“就像熊猫碳汇项目那样,让青山真正变成金山。”
文创专家钟小林和杨蛟提出了文化赋能生态保护的新路径。钟小林创立的“熊猫同萌”品牌,成功将四川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商业IP;
而杨蛟策划执行的大熊猫数字艺术创意设计大赛,则为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面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挑战,专家与CEO们共同构想了一个协同增效的未来。
短期措施聚焦缓解紧急压力:在箭竹减少的7个村开展人工补水,补种本土箭竹;在湿地萎缩的村庄清理旅游垃圾,修复溪流生态;对游客量大的村庄实施“预约制 限额”,推广“无痕旅游”理念。
这一理念与崂山风景区打造的“无痕”旅游文明风景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期行动旨在提升韧性能力:在12个村开展“法律 技术”培训,解读《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将矿业村纳入“碳汇交易”,提高生态补偿标准;联合科研机构,在高海拔村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站”。
长期规划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四川省政府出台《熊猫村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纳入地方政府考核;
总结青川县“生态管护员 旅游限额”、宝兴县“保护 产业”模式,推广至全国大熊猫分布区。
绵阳市近期的一场生态活动,展示了这种多元共治的潜力。该活动以“开启我的零碳生活,共同守护绿色熊猫家园”为主题,将零碳生活实践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为公众搭建“知碳、减碳、护碳”参与平台。
三天的沉浸式调研结束了,但行动才刚刚开始。王淑娟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青川。她的背包里装着新修订的《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调研报告》,以及六位专家的联系方式。“我们都是熊猫村的守护者。”她说,目光掠过山坡上那片略显稀疏的箭竹林。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严峻而真实,但在这个秋日,17位CEO与6位专家共同编织的协同治理网络,或许能为大熊猫的“朋友圈”带来一丝希望。


| 我也说两句 |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