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我听见风来自候鸟和湿地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5/10/28 11:06:43

这趟黑龙江流域的志愿之行,是一次重新认识“保护”的旅程。它让我看到,生态保护从来不止于科学——它同样关乎社会与教育,关乎人与自然之间最本真的连结。

丹顶鹤在草荡中悠闲漫步

© WWF /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静,是我刚来到这片黑土地的最大感受。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一家五口在远远的草荡中悠闲漫步,白尾海雕在高空翱翔,集群的白枕鹤在头顶掠过,赤膀鸭、斑嘴鸭在水泡子中游憩。东北秋季的寒风裹挟着寒意,向候鸟传递南下的讯息。万里无云,蓝天悠远而深邃。伫立眺望,远处的白桦林金黄一片,而鱼鳞云杉和红松依然苍翠。

白枕鹤 © He Jiale

身处这片生机湿地,我们和同江市农场学校五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观鸟。晨光洒在湿地上,在洪河保护区科研科科长朱宝光老师的指导下,望远镜的镜头里映出飞翔的白点。孩子们兴奋地辨认、记录。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让他们学会抬头看世界的那一刻。保护自然的起点,是理解与好奇;当这种感受在心中生根,未来的每一次选择都会更温柔。

洪河保护区的朱宝光老师指导孩子们观鸟 © CX

“我们守护的不止是鸟……“

第二天,朱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巡护,他给我们讲着三十年的巡护日常与东方白鹳的故事。他对东方白鹳的偏爱和三十多年始终如一的坚守让我十分敬佩。

在朱宝光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观鸟和巡护 © CX

他记得第一次爬上人工巢看到四枚鸟卵兴奋得难以言表,也曾为第三代招引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苦恼(直到后来改进三脚架成了第四代巢效果大好,还申请了专利)。从第一个人工巢到第443个巢,从鸟卵到下一年的回归,都是细致入微的保护。

第四代人工招引巢 © WWF /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全球东方白鹳种群从3000多只,逐步恢复到如今的超过10000只,听到这个数字我十分震惊,原来湿地的守护者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为东方白鹳和其他鸟类的种群恢复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鸟儿在这里丰满并起飞,携带着一代代野保人的情怀与希望,翱翔于悠远深邃的蓝天。朱老师想在退休之前继续深入对东方白鹳和栖息地的研究和保护,想多给孩子们讲鸟、讲自然,因为它们的生存威胁仍然存在,保护需要持久的努力。

东方白鹳 © CX

朱老师还讲到东方白鹳与洪河农场的关系,以及洪河保护区与国家电网的合作,这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洪河保护区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保护区,外围被洪河农场的农田包围,保护区里的一些鸟类,比如:白枕鹤,会飞到农田中觅食,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鸟类,保护区与农场合作,划出鸟类觅食频繁的区域,在这些农田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洪河农场也打造了“东方白鹳之乡”的品牌,种植候鸟友好型大米,提高了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每年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白枕鹤 © 黄千里 / WWF

国网黑龙江超高压公司每年都有因东方白鹳导致电路损坏的损失,而东方白鹳也面临着高压电线的生命威胁,因此洪河保护区尝试打造了与输电线路完全分离的人工招引巢,并安装绝缘和避雷装置,还与国网黑龙江超高压公司建立动态联动机制,实时共享东方白鹳的迁徙信息。这两个案例让我们切实体会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保护生态可以做到相辅相成,不过需要我们通过思考和实践去平衡发展和保护。

人工招引巢 © CX /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朱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们守护的不只是鸟,还有支撑它生存的一整片生态网。”那一刻我意识到,保护区里,湿地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一张被水流、候鸟、农田与人们共同编织的生命网络。它的脆弱与力量并存,正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

壮观的鸭群 © WWF /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同江市农场学校,我们给初一的孩子们带来了“身边的神奇鸟类”自然课。我讲授的关于灰喜鹊行为认知的故事,成功让灰喜鹊“出圈”,初中孩子们的好奇远超我的预期。我们还给孩子们讲了东方白鹳和丹顶鹤的故事。

志愿者为同江市洪河学校的孩子带来自然课

© WWF / Sui Wang

与湿地相连

沿着黑龙江一路向东,车窗外广袤的湿地、交织的河流扑面而来,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百万公顷湿地纵横交织”的壮阔。黑龙江比想象中的要安静,甚至见不到许多明显的波纹,只是在一片凝黑中向前涌动。

去抚远的路上 © WWF / Sui Wang

这里,大麻哈鱼、达氏鳇、哲罗鲑、黑斑狗鱼静静地繁衍生息和生活在这儿的赫哲族与芒波(赫哲语中黑龙江为“芒波”)共生。我们参观了赫哲族博物馆。赫哲人“以水为邻”,他们的歌谣、鱼皮工艺与生活方式都与湿地息息相关。那种与自然共呼吸的智慧,让我看到文化与生态的双重韧性。保护湿地,不只是守护候鸟的归途,也是在守护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共处的哲学。

来到抚远,我们便决定好了要一起在东极,去看祖国大地上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在晨雾中等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然多云的天气没能让我们见到其道大光的那一刻,但是粉红的霞韵已经印在了我们心中,是大自然赠与我们的美好。

日出东极 © WWF / Sui Wang

在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见到了辽阔的天空、成群的候鸟、随风起伏的芦苇——那种静谧的宏大让人心生敬畏。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CX

我们为抚远市第二小学的孩子们带去关于湿地和候鸟的自然课,低年级的孩子们展现出了更加炽烈的热情,我们不自觉地就拓展了更多的内容,差点就要拖堂。看着他们闪亮的眼神,我再次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保护的意义,唯有被理解、被传递,才能让保护延续下去。

志愿者为抚远市第二小学的孩子带来自然课 © CX

几天的经历虽短,却让我看到保护的“容貌”——科学让我们理解自然,现实让我们行动,而教育让这份理解流动在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保护,不是把自然隔离,而是学会在共生中保护,在保护中共生。

为抚远市第二小学的孩子带来自然课 © CX

来点尾声

回到学习生活的地方,我总能想起那天在洪河保护区巡护站用餐完,我们沿着林间小路散步。随着脚步越走越远,我渐渐听不见了人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界的声音:我听见风吹过,在杨树和白桦树上留下沙沙沙的回响;我听见林间草地上褐头山雀觅食的翻啄声;我听见大斑啄木鸟、小星头啄木鸟錾木;我听见欧亚旋木雀在树干上忙活——我甚至看见一只狍子跳到面前——呆立两秒(这是一种警戒行为)——随后消失在密林之中。

欧亚旋木雀 © 黄千里 / WWF

树叶是金黄的,阳光斜斜地碎在林间,给生命以温暖。在这种寂静之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性——那种跃动生命力。在这寂静之中,人可以真正聆听到自然的脉搏,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人与自然的连接便产生了,我们得以在今天感受,因此而感动。

听见风吹过白桦林 © WWF / Sui Wang

10月,WWF黑龙江流域环保大使(志愿者)活动在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名志愿者为自然保护区周边学校的300余名中小学生带去生动的自然课,用自然教育点亮孩子们守护湿地和候鸟的保护热情。活动得到了金典品牌的长期支持。

野外实践课 © CX

WWF带领志愿者们探访了洪河保护区、三江保护区,参与野外巡护和保护区宣传教育工作,体会湿地和候鸟保护的重要意义。志愿者们还参加了黑龙江省候鸟保护巡护员高级进阶培训班,与巡护员们学习和交流鸟类保护专业技能。

志愿者和黑龙江省候鸟巡护员培训班的巡护员们在野外 © CX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上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以其保存完好的原始沼泽生态系统闻名。保护区面积约2.18万公顷,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栖息着东方白鹳和丹顶鹤等200多种鸟类,被评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目前,超过2850只东方白鹳在洪河繁衍生息,约占全球种群数量的1/6。

白尾海雕翱翔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WWF /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万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自然遗产意义,被誉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缩影”,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东北虎等2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熊、猞猁、马鹿等74种。

东方白鹳 ©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5黑龙江流域环保志愿者:

范诚越  黄千里  李丹阳  廖伟成

刘晨曦  徐文林 杨琪钰(排名不分先后)

本文作者:杨琪钰、黄千里、CX、刘晨曦、范诚越

审核:何嘉乐

排版:石文迪

阅读 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