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也许你和小编一样,以上语录除了第一句,其他都看不懂?
感慨05后的新生代们已经长大了!
然而,70后的少蓝学员爸爸妈妈、8090后的少蓝组织团队以及到场聆听少蓝报告的00后和10后们,相聚线上线下,为这群05后的成长与收获而获得的感动却是一样的。
2023年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从七月到十月,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学员们顺利完成了线上通识课程学习和线下科创训练,深入海洋科研平台、养殖厂、临海社区一线,虽然台风带来紧急撤离的意外,但通过线上的反复碰撞和交流,学员们顺利完成了整个科创课题。针对三个研究问题展开问题调研、实地走访、实验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对策讨论……
2023年10月14日-10月15日,少年蓝色先锋学员们再度相遇,在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 “可持续的海洋”成果汇报会暨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结营仪式在青岛成功举办。
围绕三个全然不同的课题,学员们展开研究,在经历完整的学习-调研-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后,各小组形成了完整的汇报内容。
{01}
人工智能vs人类智能
一一东山珊瑚群落鱼类多样性监测项目
汇报小组:AI珊瑚组
汇报组成员:赵昀启、崔嘉灏、杨逸飞、王景平、林子欣、张馨丹
AI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让研究者期待能够通过机器学习及目标识别算法,实现鱼类种类的自动识别,然而人工智能所产生数据的准确性仍需要人类进行评估。
珊瑚组的学员们对水下在线系统收集的视频数据进行人工判读,统计鱼类鉴定数据并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将人工结果与台海站东山实验场在东山珊瑚保护区核心区部署的珊瑚生态有缆观测系统观测参数进行比对。
运用AI图像增强的新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及目标识别算法对同样内容进行计算,看看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谁更胜一筹!
{02}
东山岛外来水生动物初步调查
汇报小组:v我50送巴西龟回老家组
汇报组成员:童耿宇祥、洪靖涵、刘佳桐、钟凯馨、赵元鸣、韩勋同、苏奕翔
“科”教作伴,知识无限,2023少蓝期望能够揭开可能危害东山岛的外来水生动物的面纱。
从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出发,通过前期扎实的文献搜集、采访当地群众、前往码头和钓点等实地采样考察。
小组成员们切身体验到了可持续实地考察的过程:收集外来物种样本,并带入实验室统计相关生物信息,解密可能危害东山岛的海洋外来生物的身份;筛查漳州市海水养殖的外来物种,并针对性调查了目前东山岛野外常见的杂交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现状,踊跃地为东山岛提供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具体措施建议。
{03}
漳江口红树林生态修复调查
汇报小组:生吃秋茄组
汇报组成员:蔡咏宸、胡可铭、魏百川、林越、张欢歌、安久闻、蔡泽南
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退塘还湿工作来修复红树林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监测退塘还湿开展之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评估红树林生态修复有效性的重点。
“生吃秋茄组”的学员们首先对红树林的资料进行了查阅。之后,他们化身观察员,走进红树林深处,在漳江口红树林滩涂中亲自动手上阵,通过样方抽取法及徒手捕捉底栖生物和“火车笼”渔网捕捉潮间带生物,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推理相关生态情况。
最后,与漳州口红树林区域鸟类运动观测结合,记录、计算、整理成观测图表。
通过系统深入的科创,他们化身海洋的小小守护者!
每一个精彩的汇报都迎来了现场观众的踊跃提问,在问答交流之间,如何解决某项具体问题不再是遥远的话题。
汇报点评结束后,根据现场嘉宾的打分结果为三个小组颁发了奖项。
有趣的是,除了团队奖项外,现场还颁发了数个特色奖项,红树林滩涂里相互搀扶的姐妹花是“最佳挖泥奖”,熬夜对着水下鱼类数据视频进行判读的是“最佳摸鱼奖”,虽然内向寡言但是市场调研时主动出击的是“最飒女学员奖”……
不被定义,就是少年们最好的定义。
除了科学导师团带领学员开展的科创训练,本次少蓝论坛还荣幸地邀请到了一线科研工作者,为少蓝学员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青岛市城阳区白云山学校、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青岛市崂山区行远学校)的百名大学生、中学生,带来了生动公开课。
从南极科考的极地传奇,再到潜入万米深海的强国之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张鑫研究员与中国海洋大学的谢春虎博士生,用他们精彩的讲解和互动,引燃了少年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之火,激发了他们对探索的向往与热情。
极地探秘 -中国海洋大学 谢春虎-
——走进南极
地球上的极端环境并不少,除了深海外,极地也是科学家勇敢探索的范围之一。作为优秀海洋博士生代表,谢春虎用自己前往南极考察的精彩经验,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
从极地动物讲到自然景观,再引入到南极的科学研究,谢春虎详细讲述了南大洋生物生态调查、天文观测、飞天探海等几大调查板块,并介绍中国未来10-15年的南极科学研究主题。
从走进南极、探秘海洋的历程,到追随科学、守望蔚蓝的初心,极地在同学们心中不再只是大片的冰川。
在谢春虎同学与大家面对面分享极地科学背后的故事中,大家得以一窥科研的多元面貌。科学家们并非刻板印象中只埋头于实验室的群体,他们同样能穿越高山远洋,与各种生物作伴……科学的无限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对探极的浓厚兴趣,也引发了现场各年龄群体的热烈讨论。
我向深海 -中科院海洋所 张鑫-
——百次探索
“我们在研究“环境基线”,什么叫环境基线,它告诉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什么程度将超过环境的承受极限,破坏之后,环境需要多长时间修复?这都需要原位探测去证实。任何的生态系统都是脆弱的,保护环境并在合理的范围里有序行动,是全人类的使命。”
在少蓝的结营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张鑫研究员以东道主的身份,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深海的分享。在百次深潜至深海的探索经验背后,是科研团队、科学方法与技术、科考设备等多方面的升级历程。
以设备为例:研究人员最开始时无法测量热液的温度,只能通过拖把杆被灼烧来估计温度,一次次改进之后拥有了可以准确测量温度的设备,从而收获深海中的诸多准确数据。
“黑暗“、”幽冷”、“荒漠”是形容深海常用的形容词,这样的环境仍不乏生命奇迹,极端环境中孕育了“深海热液与冷泉生态系统”等奇异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深海资源和稀土。一次次深潜,一次次打开照向深海的光源,深海生物、热液、冷泉……数不胜数的研究与成果依托这束束光亮。
通过张鑫老师有趣的分享和大量深海探索现场场景的展示,少蓝学员与现场观众仿佛也前去深海下潜了一番,在互动交流环节纷纷积极提问,用一个个现实问题,填补自己对于深海的想象。
探索科学之路是举火把追光的过程,向海洋的探索同样如此,一代又一代人擦亮了朝向大海最深处的火把。
青岛之行,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标本馆。
在这所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的大型多功能现代化标本馆中,学员们了解到了我国已经进行过的大型海洋生物调查所获得的大部分标本,其中包括从沿岸、潮间带、海洋水体直到数千米深的深海海底等生态环境的标本,从这些标本中领悟到我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蕴藏和高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在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园区,学员们登上“科学三号”科考船,在船上三副赵政的详细介绍下了解相关知识,航海时如何联系其他船只、雷达失灵时该如何发送信号、航海图是否一成不变又为何意义重大……在赵老师详尽的介绍下,航海生活一步步被同学们想象出来。
在张鑫老师的引导下学员们还参观学习了“发现”号有缆式水下机器人(ROV),无论是机械结构的巧思与设计,还是材料从进口到国产,工匠巧思与大国重器背后是当代海洋科学的先进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对于2023少年蓝色先锋学员而言,这里只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起点。
在未来,少年们将继续用热爱奔赴海洋,少蓝也将长期关注和培养、支持每一位学员。
2023年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的背后是来自基金会、科学家、科学助教、国家级科研平台联合团队的心血和付出!这场少蓝成果汇报会,让背后的伙伴们再一次感到震撼,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公益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说到对本次少蓝活动的感受,真是感慨良多,千言万语都不足以表达,归根结底一个词:“充实”!
首先,在活动过程中,收获到了丰富而有趣的海洋科学知识。其次,在与同学们的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收获满满!第三,在探索海洋科学的实践中,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
感谢无私奉献的导师、助教。正如我们健铧老师所说的“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老师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不仅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耐心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甚至还对答案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使我们有了更好的成长。
希望在我们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可以将少蓝学到的这些知识与思维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成长中,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少蓝优秀学员 魏百川
“走过骄阳似火的7月东山岛之旅,匍匐在红树林滩涂的酸楚依然清晰,耳畔时时还回响着科研指导老师的话语。2023少蓝活动历经了四个月,带给我们全新的海洋知识,严谨的科研规划思维训练,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不尽其数的收益,这些都是2023少蓝赋予我们的财富。感恩各位老师,感谢各位队友,最诚挚地感谢组织者。
16世纪起,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到如今的美国,但凡是世界强国都首先是海洋强国。我国3.2万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从近海走向远海,从内海走向大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然离不开“蔚蓝国土”和“世界之帆”。
2023少蓝给了我们蓝色的梦想起点,我们将用青春继续谱写“海洋强国”的辉煌篇章。”
@少蓝优秀学员 安久闻
“从一开始的队名确定到后期的成果制作,看着孩子跟队友的互动和认真努力的劲头,都让我觉得我必须重新认识她,因为她让我意识到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学习、探究的孩子。
孩子每次跟我说起少蓝的事情都是欢乐而向上的,这也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她如此的积极、坚持和快乐?答案就是兴趣、爱好、喜欢,再加上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善于引导他们的导师!
小组成果汇报,完全出乎于我的意料。不是言之无物的空洞,没有华而不实的堆砌,每个部分都是孩子们的实践认知和后期的认真查阅资料制作。虽然高中生的项目时间不长,但孩子们很用心,尽情参与,他们挥洒的汗水和努力铸就了今天的优秀成果。在这里我要说一声:孩子们,你们非常棒,今天所有家长都为你们骄傲!”
@少蓝学员家长 葛丽钦
“在结营报告会上,我亲眼见到了孩子们在困难和压力中学习——上午的彩排,老师对各组都提出了建议,下午再次登台时,各项目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内容呈现、转场衔接,尤其是对自然问题的调研和多角度解决方案十分亮眼。
能够在几小时内发生这样的迭代和成长,迎着压力上,这些“少蓝”展现出了成长中的“海洋工作者”的模样。”
@少蓝学员家长 关超
“从书本上,孩子学到了很多关于海洋的知识,大航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深海探测试验等等。
慢慢的,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少蓝,给了孩子一个全新的平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少蓝学员家长 沈艳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不仅收获了海洋学、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交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学习主动性、钻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能自觉地为了目标去努力奋斗。
我们也希望这次少蓝经历,对他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能产生有益的影响,能够将这次少蓝活动中吸取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到未来的学习中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成绩搞上去,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比如厦大。”
@少蓝学员家长 丁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就是培养未来的海洋人才。发挥先锋们的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今天的结业营对于少年们来说不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未来,我们也会持续性提供更多知识、更优机会、更广平台,一同将培养与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助力。”
@主办单位代表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张瑞
“听完报告的所有内容,我的感受是三个词。第一个词是“感谢”,因为台风的意外,我们有机会来到青岛,感谢中科院海洋所和海大的同行给了这么好的平台,以及感谢很多线下的朋友,感谢各个学员非常努力做出的精彩报告。
第二个词是“祝贺”,我很难想象,我自己高中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完全不可能像今天大家这么自如的汇报,包括演讲,数据分析……这些能力方面你们远超过了我们前面的很多人,祝贺你们。
那第三个词就是“期待”,期待你们的未来,也期待未来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海洋大国与海洋强国!”
@主办单位代表
厦门大学教授 游伟伟
“《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从今天三个队的展示,深刻感受到你们对环境的热爱,对海洋的热爱,对我们国家的热爱,看到你们,我们看得到未来,我们也希望你们可以更深入地投入到我们的海洋事业里、环境保护的事业里。
我们生在青岛,长在青岛,我们也希望社会去关注我们周边的海洋,希望有更多像你们一样的年轻人去影响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去保护海洋,保护蓝色星球。感谢一线科学家、多位科研工作者的一切付出,感谢活动中每一位的付出,期待下一次再见!”
@主办单位代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张鑫
“我们小组主要是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的方式调查了漳漳江口红树林鱼类、底栖动物以及鸟类的种类和数。在这个过程当中,组里的成员非常团结努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很强。并且在这种白天高强度工作的同时,晚上还要处理样品,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种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让我觉得是非常棒的。另外还有这群青少年的思考能力,让我更加相信红树林生态修复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
@科学导师
台海站漳江口实验场高级工程师 张雅棉
“因为台风紧急撤离的原因,我们真正接触的时间相对短暂,但大家各自回到学校之后,还会在繁重的学业之余,把剩下的视频判读、数据分析、以及准备汇报这几件事做好,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整个过程当中学员们可以说是全流程体验了一个“提出科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同学们反馈回来的结果,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在对算法进行优化,加入一些追踪算法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家的成果上,真心觉得大家很棒!”
@科学导师
台海站东山实验场科学家 刘迟迟
“真正的入侵生物研究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很多代的调查才能得到一个结论。对于我们小组来说,他们在短短几天的线下时间里发现了在东山当地(比如说珍珠龙胆)的野外现状,相比完整的研究来说这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阶段。但其实这是一次非常好的体验,他们不仅体验到了如何去发现一个科学问题,如何去进行科学调查,还体验到了科学中最真实的一个环节,就是有时候会受到台风这样意外的因素影响,希望这一次的活动能给大家的人生,或者说今后会从事科研领域的同学带来一些新鲜的体会和体验!”
@科学导师
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科普专员
吴昊昊
海浪翻滚,奔腾不息,
望向海的尽头是
无边的波涛汹涌和新鲜浪花,
年轻的血液只管在
这片深邃的海面上肆意翱翔,
奔向属于海洋的强国梦,
共建海洋强国,
齐心驶向大海更深处!
期待2024年,有更多不同的你,
为同一个未来,与少蓝相遇!
2023年“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未完待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鑫、王传波、赵政、张均龙
王敏、封婧、赵博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
青岛市城阳区白云山学校
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青岛市崂山区行远学校)
主办单位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撰文:胡景云、王雪蕊、李静怡
策划编辑:甘少敏
总编: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