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后,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再次踏入老河沟自然保护区。
2017年国庆期间,还是十岁孩童的我第一次来到老河沟。那时,我跟着巡护员叔叔们体验野外生活,学习安装红外相机,也走进社区,去老乡家采摘玉米,感受传统的磨豆腐。八年时光流转,如今我以实习巡护员的身份回到这里,真正参与到保护区的实际工作中。
到达老河沟的第一天,负责带我的廖军老师就向我介绍了巡护员的核心任务:“上山,下乡,扫厕所——这是桃花源所有保护区不变的工作重心。”我默默记在心里:上山巡护、下乡走访、搞好卫生,这将是我未来两周的工作日常。
清晨七点半,我准时起床,推开宿舍门,迎接第一天的正式工作。门外,扫帚划过石板路的“沙沙”声已此起彼伏。巡护员大哥们早早就开始了劳作——他们的一天,正是从清扫卫生开启的。
在老河沟,这已成雷打不动的习惯,每个人都会在清晨花上半小时打扫环境,然后八点准时吃早饭。这样的坚持,早已默默地融入了保护区的年轮。
下乡开展社区工作,是我们巡护员日常的关键一环。这天,我跟随着马老师和敬老师,一同去走访导赏员杨大哥。刚走进杨大哥家,热情便扑面而来——桌上是沏好的热茶,一盘新鲜红艳的草莓格外诱人。
我们的谈话围绕着他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的带团工作展开。杨大哥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在假期里总共带了七次队,其中六次都是游客提前预约好的。凭借着周到细致的服务,他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他总能为游客着想,讲解风趣,避免冷场。遇到特别投缘的游客,他甚至会热情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如今在小红书上,游客们对他的好评和推荐比比皆是。
这次走访让我深深体会到,自然保护绝非关起门来独自守护,它同样需要周边社区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在老河沟这方天地,一次次的下乡行动,正在汇聚起更多守护这片土地的力量。
上山巡护,是我们保护区最核心的工作。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三次特别的巡护任务。
(一)第一次上山与意外的伤
天刚蒙蒙亮,我便跟随马老师与甘老师,开始了我的首次巡护。这次任务的重点,是深入山林更换三处红外相机位置点的设备,同时完成常规的路线巡护。跋涉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了第一台红外相机的布设点。打开防护外壳,相机的屏幕上清晰地定格着几天前羚牛悠然漫步的珍贵画面。小心翼翼地更换好电池,我们继续朝着森林深处前进。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走,第二台红外相机出现在前方的树干上。查看拍摄内容时,惊喜扑面而来——画面里不仅有成群的羚牛,居然还捕捉到了极为罕见的亚洲金猫影像!这甚至是我第一次亲眼(虽然是通过影像)见到这种神秘的生灵。完成了电池更换,我们带着这份激动朝着第三台相机进发。
顺利维护好三台相机,我们沿着既定的巡护路线向山顶攀登。登顶后,大家席地而坐,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补充体力,稍事休息后就准备下山返程。
人们常说丛林环境险象环生,这话绝非虚言。刚踏上归途,意外就发生了。我弯腰钻过一片低矮的竹林,刚直起身子,一根尖锐的树枝就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眼前。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它就狠狠戳中了我的眼睛——一块约莫有一厘米长的竹刺碎屑,深深地嵌在了眼球和眼皮之间。
同行的巡护大哥们瞬间急了,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他们极其小心翼翼,试图帮我把碎枝取出来,但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疼痛伴随着我每一次眨眼而加剧,眼泪完全不受控制地往下淌。别无他法,只能进行简单的消毒处理后,暂时用纱布包住眼睛,忍着剧痛尽快往山下赶。我们一路踉跄,直到傍晚六点才艰难地下了山。马老师和甘老师立刻开车带我前往车程两小时外的绵阳市人民医院。终于,在医生的专业处理下,那块折磨人的碎枝被取了出来。待我们疲惫地回到基地睡下,已是凌晨三点。那种疲惫感,是我有生以来从未经历过的。
后来,巡护员大哥们告诉我,在巡护路上受伤是常有的事,眼睛被树枝划伤,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不止一回……
(二)盐井补给:给山野精灵加餐,我又受伤了
第二天一早,杨老师和江老师招呼我一同出发进行新的巡护任务。
这天有些不同,我们各自的背包都沉甸甸的——里面装着一大块食用盐,准备去给山林里的动物朋友们“加餐”。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沿着大路前行。耳畔是清脆的鸟鸣,旁边是潺潺的溪流,巡护大哥们边走边给我讲着巡护途中遇到的趣事,气氛自在而惬意。
正午时分,我们抵达了药山沟,从这里开始,便踏入了真正的野路。在密林中艰难跋涉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此行第一处盐井。检查发现,上次投放的盐块早已被舔食得无影无踪。查看此处红外相机的拍摄记录才明白,羚牛、野猪、小麂们轮番光顾,将盐块一扫而空。第二处盐井同样也被“洗劫一空”,有趣的是,相机里拍下了一群金丝猴抱着盐块大快朵颐的画面。在第三处盐井顺利换上新盐,也给红外相机更换好电池后,我们踏上了返回的路程。
作为新手巡护员,受伤似乎总难以完全避免。返程的路上,林间湿滑的青苔遍布,尽管我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还是不慎滑倒了。下意识伸手想撑住地面,结果手掌被坚硬的碎石划破,一阵钻心的疼痛瞬间袭来。看着伤口渗出的血珠混合着林间的泥土,这成了我此行最特别的“印记”。
这次意外,是成长的必经考验。它让我明白,守护这片山林,需要的不仅是满腔热情,更需要直面伤痛的经验与勇气。
盐井:在自然环境中,一些区域的动植物体内盐分含量较低,动物难以仅从日常食物中获取足够的盐分。盐井能为野生动物集中提供钠、氯等必需的电解质,帮助它们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神经信号传导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尤其对于以植物为主的食草动物来说,定期到盐井“加餐”补充盐分是非常必要的。
(三)无人机作业:保护区里的科技守护
“从没想到,无人机也能成为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要帮手。它能快速覆盖广阔区域,还能在执行巡护任务时采集珍贵的数据。”我心里感叹着。今天早餐后,我与王老师、甘老师一同前往小沟执行无人机作业任务。开头的一段游客步道平坦养眼,走起来很轻松。但进入核心保护区后,山路顿时变得陡峭,随处可见湿滑的青苔和松动的碎石。大家互相照应,互相提醒注意安全,终于抵达目的地,准备开始作业。
在一处陡峭的崖壁上,我们铺上纸板作为临时的停机坪,小心翼翼地将无人机平稳安放好。王老师早已规划好这次巡护任务的飞行路线,随着启动键按下,无人机迅速升空,很快便消失在视野之外,按计划开始了自动巡护。我们在阴凉处休息等待,每隔半小时左右,无人机便会自动返回更换电池,然后再次迅速飞向天空执行任务。三个小时后,无人机顺利完成所有预定航线安全降落,我们收拾好设备,踏上了回程的路。
踏上归途,回望来时的艰险路途,我才恍然发现,一路走来的每一步小心翼翼的攀爬,每一次默契配合的电池更换,都体现着科技与人力在自然保护中的完美结合。这场无人机作业,不仅带回了珍贵的巡护数据,更让我懂得:探索自然,需要勇气决心,但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配合和智慧支撑。
这次在老河沟的实习经历,彻底刷新了我对保护工作的认知。一群普通人扎根深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山、下乡、打扫卫生,用最平实、最接地气的工作方式,默默守护着珍贵的自然生态。
很快,我将启程前往墨尔本大学继续求学。这段在老河沟的实习,已为我的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而特殊的基础。巡护中两次带伤依然完成任务的经历,锤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了在困境中坚守到底;下乡走访过程中与老乡、导赏员们的沟通交流,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这将帮助我在未来多元化的校园环境中更自如地交流;而日常的卫生清洁工作,则提升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由衷感谢老河沟自然保护区提供的宝贵平台实习,更深深感谢每一位指导、陪伴我的老师。我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再次回到这片熟悉的山林——老河沟。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