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谋鑫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在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者看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红树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强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全球超过1/3的红树林遭到破坏。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刻不容缓。
在红树林基金会(MCF),有一群以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为工作使命的人,而植物学专业出身,有着“从不中暑”的天选体质,还将湿地保护理念融入自己生活日常的叶谋鑫,是其中的核心成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一起听听他与红树林之间的故事。
如果你检索一些关于谋鑫的介绍文章,有两个描述他本人特点的细节会很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谋鑫,一定要让他摘下眼镜,看看被晒黑的脸上两条白白的眼镜腿痕迹”;还有一个是“项目经理叶谋鑫——一个怎么晒也不会中暑的人。”
关于外貌上的“黑白分明”,他笑着说,“因为工作的性质,我们很多时间都在户外,难免会被晒到。所以做这个行业就是会逐渐变黑的一个过程吧。”
一提到自己的工作,谋鑫就会沉浸其中,比如他声情并茂地介绍了自己在滩涂中行走的高超技术,“滩涂踩下去是一脚深一脚浅的,要在没过膝盖的滩涂中,尝试着把你的腿拔出来,是很考验技术的。”另外,“在滩上怎么有技巧地行走,这些也很关键。我走得多了,就知道了一些技巧。经常上岸的时候,小伙伴们可能一身泥巴,我上半身都还是比较干净的。”
▲ 谋鑫在红树林中做调查
顶着烈日,在蒸笼一样炎热的户外,穿行在泥泞的滩涂中,查看红树生长情况、分析虫害、清理外来物种,是他和其他红树林修复小伙伴工作的日常;熬夜阅读文献,全国各地寻找技术支持,抓住机会与专家老师交流红树林修复经验,深入社区与当地居民沟通获取更多本地信息,更是他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板块。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以及艰巨的户外工作环境,是热爱支撑着他一直前行在这条路上。他补充道“这也是红树林基金会的伙伴们的共性,因为没有这一份热爱的话,工作本身的艰苦和复杂程度可能会劝退很多人。”
工作之外的时间,谋鑫会经常阅读相关前沿文献,“这不在工作时间之内,但它也会反馈到工作之中。”甚至连朋友来了,商量着去哪玩的时候,谋鑫也会说“那要不我们去看红树林吧!”久而久之,朋友们都习惯了谋鑫这样的提议。在他们看来,红树林早已不仅是谋鑫的工作研究对象,更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每次走进红树林,谋鑫的眼神总会不自觉地变得专注而温柔,仿佛在聆听着这些植物的低语。
▲ 谋鑫在监测红树林植物生长
▲ 深圳坝光古银叶树
站在深圳坝光五百年树龄的银叶树面前,谋鑫感受到了古树独有的沧桑感。在福田红树林湿地,谋鑫看见的是一片朝气蓬勃的新生红树林。这就像红树林的来处与归宿,它从遥远的过去走来,用强壮的根系托举着一方百姓;又在今天,在谋鑫和他的伙伴们手中,再一次扎根在滩涂之上。他们相信,这些稚嫩的树苗终将长成海岸的守护者。他们心中的热爱,也会与这些红树林永远相伴。
谈到“守护地球之肾”项目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谋鑫将其分为沟通和技术两个方面。
沟通上的难点一部分来源于基金会的组织性质,“基金会很多时候是发挥政府机构、科研院校、甚至是爱心企业,与项目地之间的桥梁和“耦合剂”的作用,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先行先试的试验,为之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所以,谋鑫和他的团队需要首先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信任。其次,到达项目地之后,他们还需要打通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通道。因此,谋鑫会非常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基金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到这里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尽可能地展现出自己的诚意和项目本身的公益性。
如果项目地刚好是自己的家乡泉州,谋鑫开展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他可以用方言与居民打交道,也会很自然地坐下来与他们喝茶。“保护区旁边有几条渔船,那些人就生活在渔船上,我们过去找他,他会招呼你坐下来,我先给你冲一杯茶,我们再开始聊天。”从小浸润在以茶会客的文化环境中,这让谋鑫可以更好地开展当地社区工作,获得更多本地居民的支持。
▲ 谋鑫在进行鸟类调查
相比之下,技术上的困难则更为具体。当红树林被藤壶“纠缠”上时,枝条叶片就会变得比较重,可能会把整个树压垮。涨潮和退潮也会对红树产生冲击力,阻力的增加会让它更容易被冲倒甚至死亡,那么红树林种植的成活率就会降低。对此,谋鑫和他的团队通过搜索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到藤壶的生长条件是水淹时间长、水流速度大、盐度高。针对水流速度这一因素,他们想出了一些办法,在红树林的外围抛洒一些牡蛎壳,它具有透水性,能够在不妨碍潮汐的前提下减轻海水对红树林的冲刷,从而减少藤壶的附着。此外,咨询的专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把两三棵红树种一起,它们之间相互支撑,能够抗倒伏,不容易被藤壶压倒。”
▲ 受藤壶危害的红树
除了藤壶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会影响到红树林种植的成活率,如病虫害风险、互花米草的入侵等等。因此,种植一片红树林至少需要进行三年的抚育管护。在这个过程中,谋鑫和他的团队需要“见招拆招”,不断清除对红树林产生威胁的因素,使其逐渐达到稳定的状态。面对复杂未知的挑战,谋鑫没有产生太多情绪,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要有去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毅力。多去想一些方法,多去动些脑子,问题总能克服,或者能够迂回地处理好。”
谋鑫还分享了一次涨潮时深入红树林腹地的惊险经历。为了找到一台昂贵的专业测绘无人机,谋鑫和他的伙伴请当地的村民帮忙开渔船,带着他们划进红树林里面。路渐渐变窄,渔船进不去了,他们就用泡沫板继续划;直到泡沫板也无法继续前进了,他们就蹚着水继续前进。当时,水深及腰,浑浊不见底,他们就在一大片红树林中继续寻找着。
▲ 与谋鑫一起深入红树林的项目伙伴李嘉铭
“幸运的是无人机被红树林挂住了,我们找到了它。这样深入红树林当中的探索,令我印象很深刻。”说起关于红树林的事情,谋鑫似乎有分享不完的细节。即使是这样一次惊险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他还能乐观地分析出当时的有利条件,“那边土壤比较‘沙’,不会陷进去。”
工作中的谋鑫,总是给人一种高度职业化的感觉,以过硬的专业实力守护着每一片红树林。但在生活中,他会随和地招呼你坐下来一起喝茶,再与你分享关于红树林的近况。他和红树林的故事,似乎就像一首唱不完的歌。
关于湿地保护的理念,红树林基金会(MCF)的小伙伴们将其也融入在了日常生活里。比如在快递小哥眼里,基金会的伙伴是一群主动要求快递不要过度包装的人。“守护地球之肾”项目组同事会说,“我们去海边用到的防晒霜,也尽量使用对海洋没有污染的”。即使下了班,看到有人做出一些危害湿地或物种的行为,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上前劝阻。对他们而言,红树林湿地保护不止是一份工作,这种保护意识已经浸润到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里。
于谋鑫本人而言,湿地保护不仅是他职业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我投了好多时间在做相关的工作,包括和行业伙伴、保护地人员、专家等等的沟通,但这也可以理解为我接待朋友的一种方式吧。”
▲ 谋鑫和伙伴一起看红树林
环保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践行,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作为湿地保护的探索者,红树林基金会(MCF)致力于通过社会化参与来影响更多的人加入,例如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来进行湿地保护教育——实地参观、科普课堂讲解、市集活动等等。同时,基金会的教育团队也持续在研发一系列的课程活动,通过培训更多的志愿者和自然教育教师,推动湿地保护理念的普及。
▲ 自然小课堂
谈到湿地保护行业的未来,谋鑫认为“相比数量,我们会更重视红树林的质量,包括红树林本身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质量。”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需要在专业技术上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对外,他们也在加强与国际合作,交流红树林保护经验,力图找到最适合本土红树林的保护模式。
▲ 谋鑫参加全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培训班
在采访的最后,谋鑫告诉我,“红树林湿地是一个以极低的植物多样性支撑起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的存在”,这种特殊的性质赋予了它无限的魅力。当他在三亚铁炉港保护区看到高度接近二十米的红树林群时,这种魅力更加具体可见,那是古树独有的沧桑和肃穆,也是它承载的历史和生命的重量。“我相信,每一个做红树林湿地保护的人,都会被这片海上森林震撼到。”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