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今年以来TNC中国上海项目发布两项学术研究成果

媒体:原创  作者:大自然保护协会
专业号:大自然保护协会 2025/7/14 16:16:53

图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图形用户界面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近日,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上海项目参与撰写的论文《基于NbS的城市小微栖息地营造与网络构建模式:以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为例》,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综合性学术刊物《生物多样性》2025年第5期发表。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具有环境、社会和经济多重效益,是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与自然合作”的机制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是目前诸多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目标12的重要路径之一。该论文基于NbS理论框架,以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城市小微栖息地的设计、运维模式及其网络构建方法,探讨了长宁区生境花园的建设成效和不足,结合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需求,提出了未来高密度城市小微栖息地营造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方向的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长宁区生境花园实践探索的城市小微栖息地营造模式,提升了高密度城区点状小微栖息地的网络化规模效应,构建了全过程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了多主体协同的合作共赢机制。然而,当前生境花园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物多样性数据监测方法标准不统一、试点案例过于聚焦社区绿地、多元资金支持机制尚未形成。随着《昆蒙框架》目标的不断落实,城市物种栖息地修复和生态空间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该研究建议,在NbS理论框架和原则方法指导下,城市应搭建跨部门合作和多元共治平台,为城市小微栖息地网络构建提供以下支持:科学监测与整合技术体系、拓展不同气候区的营造模式、探索多元资金支持保障机制,进而提升NbS理论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号召力。

文本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今年4月,由中国上海项目参与的论文《Soci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erception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sservices: Insights from Shanghai, China》发表在国际期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该研究突破传统生态视角,首次构建了社区生境花园“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生态驱动因素”多尺度反馈模型。通过对上海8个生境花园的混合方法研究,发现居民对休闲与美学价值评价最高,但约30%的受访者提出动物干扰、安全隐患等问题。研究证实,社会因素(年龄、教育背景)、使用行为(访问频率)与生态特征(植物多样性)共同影响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为平衡生态效益与社区需求提供了量化依据。

阅读 20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