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四川眉山:红外相机首次记录野生大熊猫使用人工巢穴

媒体:原创  作者:大自然保护协会
专业号:大自然保护协会 2025/7/3 12:19:38

红外相机记录野生大熊猫使用人工巢穴

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

近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工作人员从回收的红外相机影像中惊喜地发现了一处令人振奋的画面:在一片静谧的山谷之中,一只成年野生大熊猫正悠然自得地徘徊于由巡护队员精心搭建的人工模拟巢穴周边。这是该片区首次清晰记录到野生大熊猫主动使用人工巢穴的珍贵场景,标志着眉山片区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创新性突破,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长期以来,野生大熊猫寻找合适、安全的天然树洞、岩洞作为育幼或临时休憩之所并非易事。这些天然栖息场所数量有限且分布零散,往往难以满足大熊猫的需求。此外,随着栖息地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原本适合的树洞或岩洞可能被破坏或变得不再安全。因此,大熊猫在寻找理想的育幼或休息场所时,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面临诸多风险。研究显示,产仔洞数量和质量可能是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之一。人工巢穴的建立对野生大熊猫种群增长至关重要,同时为其他大熊猫同域分布的野生动物提供庇护。

工作人员搭建人工巢穴

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

为更好地守护大熊猫栖息环境,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的巡护队员化身“熊猫家园建筑师”,尝试在核心栖息地内,利用枯木、苔藓、竹枝等天然材料,精心仿造大熊猫偏好的隐蔽巢穴结构,为它们打造安全舒适的临时庇护所或“备用产房”。

这一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的大熊猫野外人工巢穴试点研究项目,依据大熊猫活动轨迹监测数据、地形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状况,优先选择地势隐蔽、远离人类干扰、靠近水源与竹林的区域,确保人工巢穴与大熊猫日常活动路线相契合。项目旨在为大熊猫小种群补充野外繁殖资源,探索大相岭山系大熊猫小种群繁育复壮的创新路径,以期更多的人工巢穴能成为野生大熊猫繁殖备产和寻求庇护的重要场所。

2024年,TNC四川大熊猫小种群保护项目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分局、眉山分局、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熊猫基地、茂县总站开展九顶山-土地岭廊道生态修复项目,助力“孤岛”上的熊猫进行交流。在创新保护方面,项目继续开展大熊猫野外人工巢穴建设与科学研究,在都江堰、德阳、彭州、眉山等地为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搭建人工巢穴,为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修复提供更多实践探索。

人工巢穴类型

养洞:雌性大熊猫产子后一般会在产子洞中连续待上两周左右抚育幼崽,基本处于禁食状态。随后母兽开始觅食并带仔移动,并选取一些较浅、光照好的洞穴或崖边凹陷处作为养洞临时栖息。

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石洞:选择合适的石洞作为人工巢穴需要综合考虑其位置、大小、安全性等因素。石洞需要位于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内,并且能够方便它们进出。此外,石洞内部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如清理杂物、改善通风条件等,以确保其适合大熊猫使用。

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树洞:在大熊猫频繁活动的区域,大树胸径>1.5 米、树龄>100年、生长健康、根系稳固、周边植被较好、水源较近。科学改扩建,非破坏性施工,先清理树洞内部腐朽部分,环保材料加固洞壁;扩大空间,增设分层平台;洞口加装防雨挡板,洞周设置防滑结构,确保大熊猫进出安全。

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阅读 23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