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关键区(Key Biodiversity Areas, KBAs)是对生物多样性存续至关重要的区域。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有必要集中力量优先保护这些重要区域。KBAs计划致力于支持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的识别、划界、监测与保护工作,已被用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中。
在广泛的国际磋商基础上, 2016年世界保护大会,IUCN正式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这一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方法机制,同时批准发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识别全球标准》,为识别KBAs提供了一套标准和相关定量阈值。
KBAs标准主要依托《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另外还借鉴了零灭绝联盟、重要鸟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地等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方法。
2022年更新 KBAs标准指南 V1.2
确定《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识别全球标准》旨在:
- 协调统一现有的识别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的方法;
- 为识别现有方法未能覆盖的生物多样性要素重点区提供支持;
- 为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各种使用者和机构提供统一的、可重复的衡量体系或范式;
- 通过采用定量的阈值,确保生物多样性关键区的判定是客观、透明和严格的;
- 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特定地点的生物多样性重要。
KBAs评估标准C-E
识别标准C:生态完整性
符合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识别标准C的地点拥有完整的生态群落及大尺度生态过程,因此对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全球存续有重要贡献。
标准C旨在识别全球范围内依旧自然、未受人类影响的地点,它们还保存着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组成部分。这些地点的范围广阔,基本上尚未受到人类工业的显著影响。它们保存了仍拥有自然丰度或生物量的所有物种,支撑着物种的自然移动,并为生态过程的无障碍运行提供保障。
特征:该地点是 ≤ 2 的拥有完整原始生态群落的生态区之一,由不同种类、不同丰富度、相互作用的本地物种组成。
可以直接测量下面两组参数以观测或推断生态完整性:
a) 跨类群的物种组成及丰度/生物量(尤其是对于长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性具有指示性的物种,或那些已知对人类影响高度敏感的物种);
b) 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工业活动的直接影响(可采用目标尺度上适度的量化指标,并在地面或水中加以验证)
识别标准D:生物进程
D1. 种群数量集群
符合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识别标准D1的地区,其所拥有的某一物种种群数量在全球种群中占有显著比例,且该物种在此地区渡过一个或多个生命史阶段或生命进程,因此这些地区对生物多样性在物种层面上的全球存续有重要贡献。
可预知该地区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a) 在某个季节内以及在该物种生命周期的一个或多个关键阶段中,出现的种群数量集群在其全球种群数量的占比 ≥1%
b) 其拥有的成熟个体的数量,使该地区在该物种已知集群地中排名前十
“集群”——通常出现在其特定生命周期过程,如繁殖期、摄食期或迁徙期,并受地理限制的个体集群。
注意:标准D1是由物种的生物数量集群所触发的,通常发生在特定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其中,“集群”的定义为——通常出现在其特定生命周期过程,如繁殖期、摄食期或迁徙期,并受地理限制的个体集群。这种集群的特征是高度局部化的相对丰度,比该物种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所记录到的数量或密度平均值要高出2个或2个以上的数量级。
例如:如果某区域支撑物种≥1%的全球种群数量,但物种不在该区域集群,那么该区域不符合标准D1下的KBAs。例如,几乎整个的黑纹背林莺(Setophaga kirtlandii)全球种群都在美国密歇根州北部和中部非常局限的地区繁殖,但它们不会为了繁殖而集群,因此也就不会触发标准D1。
D2. 生态避难所
符合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识别标准 D2 的地点 , 其在环境压力期间所拥有的种群数量在全球种群中占有显著比例,因此对生物多样性在物种层面上的全球存续有重要贡献。
特征: 在环境压力期间,该地区支撑着一个或多个物种≥其10%的全球种群数量。有历史证据显示该地曾经在环境压力期间提供了避难所,也有证据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也将在环境压力期继续发挥同样作用。
注意:在环境胁迫期间,全球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此外,根据标准D2,不能使用基于面积的参数或分布点来推断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占其全球种群的比例。
D3. 补充来源
符合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识别标准D3的地区所产生的物种,在其全球种群数量中占有显著比例,因此对生物多样性在物种层面上的全球存续有重要贡献
特征:可预知该地区所产生的繁殖体、幼虫或幼体的数量足以维系该物种≥10%的全球种群数量
注意:根据D3标准,具备生态特征(产生繁殖体、幼体或亚成体的补充源地点的物种)的任何物种,都可以触发识别标准D3。补充来源地包括:植物或真菌产生大量种子或孢子的区域,这些种子或孢子从分散、发芽和存活到成熟具有很高的可能性;成体会存放大量卵的区域,这些卵很可能发育成能存活到成熟的幼体;有大量幼体居留的育苗区,这些幼体很有可能成长为亚成体然后存活到成熟。
识别标准E: 通过定量分析识别不可替代性
符合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识别标准E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存续具有极高的不可替代性,这些地区可通过基于互补性的不可替代性定量分析确定。
特征:通过对空间的定量分析,该地区的不可替代性水平(在0-1的数值范围内)达到≥0.90,已知在该地区经常出现可繁殖单元≥10的物种(对于濒危或极危物种则为≥5)
不可替代性的定义如下:
a) 将某一区域作为系统的一部分、实现特定目标的可能性;
b) 如果无法在该区域进行自然保护,那么实现特定目标的可选方案将会减少的程度。
不可替代性受到地理受限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很大,但它更多是网络内某一区域的特性,而不是生物多样性要素的特性。
不可替代性分析应基于各个地区对物种存续的贡献。不可替代性定量分析的目标可能是以下两类之一:
a) 代表每个物种的至少X个成熟个体,X是以下几项中的最大值:
i.野外现存的个体总数,当:全球种群数量少于1,000个成熟个体;或物种的分布范围小于1,000平方公里;或占有面积小于20平方公里时;
ii.通过生存力定量分析可以测算出确保该物种在100年内全球存续概率≥90%所必需的种群数量;
iii.1,000个成熟个体;
iv.按照物种的平均密度,占据其分布范围内1000平方公里或其占有面积内20平方公里(视情况而定)的所预期的成熟个体的数量。
b) 代表每个物种至少Y平方公里的面积,Y是以下各项中的较大值
i.物种分布的总面积,当:全球种群数量少于1,000个成熟个体;或物种的分布范围小于1,000平方公里;或占有面积小于20平方公里时;
ii.通过生存力定量分析可以测算出确保该物种在100年内全球存续概率≥90%所必需的面积,最高可达该物种总分布(即分布范围或占有面积,视情况而定)的最小10%;
iii.分布范围内1,000平方公里或其占有面积内20平方公里(视情况而定)
iv.相当于包含1,000个成熟个体所需的分布范围或占地(视情况而定)的面积。
参考文献
叶鹏程, 刘灿, 王爱华, 等. 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与应用实践[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03): 835-845. DOI:10.13287/j.1001-9332.202303.004.
08.12 世界大象日
© Ajay A Desai
2025年8月12日,是第12个世界大象日。这一全球性倡议始于2012年,由加拿大电影人Patricia Sims与泰国大象保护组织共同发起,旨在提高公众对象群所面临的生存威胁的认知,推动全球采取行动保护大象及其栖息地,并推广人象和谐共处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目前,全球大象均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EN),野外种群仅存4-5万头,部分地区的种群可能在十年内区域性灭绝。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的处境更为危急,被列为极危物种(CR),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盗猎威胁,其实际数量难以准确统计。相对数量较多的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同样被列为濒危物种(EN),仍面临年均8%的盗猎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全球保护工作正在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建立生态走廊保障象群迁徙路线,推广社区共管模式缓解人象冲突,运用卫星追踪等科技手段加强保护力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打击象牙非法贸易等多管齐下的保护策略已初见成效,部分地区的象群数量开始趋于稳定。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