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也就是6月29日,江南不少城市宣布“出梅”(梅雨结束)。梅雨也作霉雨或称“黄梅雨”,指初夏(6月中旬~7月中旬)出现于中国江淮流域—韩国—日本一带的由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准静止锋,它造成了持续的阴雨天气,因适值中国江南梅子黄熟季节而得名。
(梅雨季,黄浦江上空偶见一缕阳光)
梅雨对生物的影响具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积极的影响包括,持续的降水缓解夏季旱情,特别有利于对需水量大的植物生长,如水稻,
(上海奉贤区5月底育秧,6月中上旬完成插秧,比两广或西南地区迟后1-2月)
茶叶在梅雨期间生长的嫩芽可能更鲜嫩;于此同时,河流、湖泊水位上升,扩大鱼类的栖息空间,青蛙、蜗牛、蜻蜓等喜湿动物繁殖旺盛,食物链底端生物增多,为鸟类提供更多食源。
(梅雨季节,拍摄于上海川杨河)
不利影响包括,持续降雨可能引发洪灾或泥石流灾害,毁坏山林,某些陆地动物因积水被迫迁移,破坏鸟类巢穴或使幼鸟受冻夭折。
(亲鸟在雨中喂食幼鸟,好在大多数小鸟会在5月出生,此时它们已经长出羽毛,有了一定抵抗力了,多数都能熬过这个时期,【图片来源“鸟类实拍者”】)
还有,积水滋生蚊虫,增加疟疾、登革热传播风险增高,而潮湿环境适合霉菌、真菌快速生长,所以衣物家具易发霉,这也就是“霉雨”的来由;潮湿的环境还有利于各种病菌、病毒毒的繁殖,易引发流感、口蹄疫或或导致宠物皮肤病等。
对于人来说,这种影响就较为复杂,有人认为江南出美女,梅雨功不可没,它造就了白净细腻的肌肤;有不少北方人不适应这种湿答答的天气,认为对关节不好;也有人认为梅雨季节会增加抑郁症发病率...,我认为至少有一点梅雨推迟了高温对这些区域的影响,请参看《烟波江上使人愁》。
出梅后江南就真正进入了夏天,气象部门表示,7月4日前后,中国南北方高温即将连成片,江南中东部、华南中东部、江淮、江汉东部、黄淮东部和南部等地最高气温将达到35℃至39℃,局部地区可达40℃以上[见注]。此时,又恰逢旅游旺季,到这些地方旅游的朋友要提前做好防嗮、防暑准备。
(梅雨前后两重天)
梅雨是自然气候周期的一部分,动植物通过长期进化已形成一定适应性,但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高,也可能会出现“极端梅雨”,并可能超出生物的耐受范围,凸显气候变化下的新挑战。以上海为例,2025年6月7日入梅,较去年早了12天,而出梅早了5天,梅雨量292.9毫米,较常年偏多一成以上,这种变化是否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呢?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怎么提前热起来了”)
注:引用来源《上海出梅首日即遇高温 热浪还将升级》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