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戈氏岩鹀雄鸟在松间鸣叫半天,也没有收到雌鸟的回音,一脸惆怅。正合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心境:“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求仙问道之风极为盛行的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百姓,都对道教神仙方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唐代文人普遍与道士交往,游历名山道观,求仙问道成为他们一种高雅的风尚和精神寄托,李白更是执迷于此。他自幼信道,曾正式入道籍,自诩为“谪仙人”。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顺便求仙问道,这首诗就是他早年的作品,字里行间反映出青年李白热爱自然和积极探索的精神风貌,全文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好游名山大川,这与其强烈的“追仙”情感分不开。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道: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庐山远眺,中有世界最高的阿弥陀佛像)
李白的诗中常借助海外仙山、仙岛、仙人(如麻姑)和灵禽等意象,构建奇幻浪漫的仙境。他在《望黄鹤楼》中写道:“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在《山海经》等古籍中,“青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负责为西王母取食、传信,是沟通仙凡两界的重要桥梁,古人认为它象征沟通、吉祥与仙境,青鸟这样出现在李白的诗中,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有所思》),“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遗鸥繁殖地在陕西,只在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可能是青鸟的一个原型)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棕头鸥是青海湖地区的夏候鸟,来自西北,更符合对青鸟的描述)
与“青鸟”比,“黄鹤”在他的诗句中出现得更多。黄鹤楼因仙人子安或费祎乘鹤登仙的传说得名,使黄鹤成为通往仙界的使者。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感兴六首》其四);
(没有黄鹤这个物种,灰鹤可能是原型)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
(未成年的灰鹤,头部呈现黄色,更像黄鹤)
(白色的鸥有很多种,图中是黑尾鸥)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这个倒像黄鹤,但他不是鹤,而是草鹭)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描绘仙境的极致作品,想象丰富,“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请Ai画了个图,还不错)
李白诗歌中乘鹤凌霄、逍遥天地的仙家气象将他这个"谪仙人"的浪漫不羁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超越尘世束缚、获得绝对自由的向往,这种仙气也使它的诗歌意境开阔,想象奇绝,富有动感与生命力。当然,求仙也常是李白在政治失意后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慰藉。
综上,李白“诗仙”的称号名至实归。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