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公布的《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沪府发〔2025〕4号)(以下简称名录)中,爬行类共包括1目5科20种。和旧版名录相比,新版名录中删除了近年来在上海没有野外记录的黑头剑蛇和青海环蛇,增加了上海地区有野外记录的铅山壁虎、中华石龙子、宁波滑蜥、铜蜓蜥、钝尾两头蛇等,其中钝尾两头蛇为2017年在大金山岛首次发现的物种。

钝尾两头蛇
(摄影:郑运祥)
壁虎科
新版名录中的爬行类包括壁虎科、蜥蜴科、石龙子科、游蛇科和蟒科,其中壁虎科的两种动物为铅山壁虎及多疣壁虎。多疣壁虎就是我们在城市中最常见的壁虎种类,常在人居环境的墙壁以及树干等处攀爬。

多疣壁虎
(摄影:郑运祥)

铅山壁虎
(摄影:郑运祥)
壁虎的趾部具有大量被称作刚毛的细小毛发状结构,在趾头的尖部进一步分裂为更细小被称为铲刀纳米结构,它可以利用这种具有粘性的趾垫轻松地在垂直墙壁上移动。除此之外,壁虎在遇到危险时还能够主动切断尾巴,通过这种方法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存活的概率。壁虎断尾发生的短骨横隔处的细胞能够保持终身胎盘组织特性,当断尾后通过不断分化生长出新的尾巴。
蜥蜴科&石龙子科
蜥蜴科的北草蜥以及石龙子科的中国石龙子、蓝尾石龙子、宁波滑蜥、铜蜓蜥在上海的数量均较少,主要在一些山地生境有分布,它们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四脚蛇”。作为变温动物,石龙子和蜥蜴不通过自身代谢产热来维持温度,其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早晚,它们喜欢躲在草丛、枯叶和石缝中,等到气温升高后就会出来晒太阳吸收热量,从而提高体温和活动能力。


蓝尾石龙子
(摄影:3.14 补图)

宁波滑蜥
(摄影:郑运祥)
游蛇科
提起蛇,大家可能都会想到锋利的毒牙、细长的身形和吐出信子的样子,在文艺作品中蛇有时也象征着狡黠,比如葫芦娃中的蛇妖等等。但同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蛇也有许多正面形象,比如有部分学者人为,自然界中没有分布的龙的形象可能就起源于蛇,人类的始祖神女娲和伏羲也常被描绘成人首蛇身的形象。

赤链蛇
(摄影:郑运祥)

乌梢蛇
(摄影:郑运祥)
新版名录中,蛇的种类较多,有我们在城市中相对比较容易看到的赤链蛇、乌梢蛇以及黑眉锦蛇,也有分布较少的虎斑颈槽蛇、乌华游蛇、双斑锦蛇等。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向好,有时候我们在公园绿地乃至居民小区都有可能观察到蛇,这些区域都是蛇自然的分布区域。它们主要以鼠类、两栖类和鸟类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蛇都胆小怕人,当感觉到人类靠近后,它们多是马上逃之夭夭,或者保持不动以免被发现。为了避免被蛇咬伤,在春夏季节我们尽量少去茂密的草丛中活动,如果要进入其中可以携带一个树枝用来“打草惊蛇”。要是发现有蛇进入到居住的房间无法使其离开时也可以拨打119寻求帮助。

短尾蝮
(摄影:郑运祥)
需要注意的是,在名录中的蛇类中,除了短尾蝮外,其他均是无毒蛇。短尾蝮体型较小,体长可达0.5米,整体呈棕褐色,背部具有左右对称的深色斑块,有点像汉字“八”,也像英文字母“C”,腹面灰白色,具有不规则斑点。短尾蝮喜欢栖息在稻田、灌丛、杂草丛等处,因为其体色和环境相似,同时如果感到威胁,短尾蝮习惯会蜷缩身体保持不动,这就增加了由于没有看到而误踩到其身上被咬伤的可能。
大家如果去户外徒步尽量穿高帮鞋,并且像前文提到的到茂密草丛等处活动时要特别留心。
爬行动物作为在自然进化史上成功从水域登上大陆的关键物种,为后续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它们虽然不像鸟类可以在空中舞动翅膀,也不像哺乳动物那样可以在严寒中奔跑,但却同样拥有独特的生存智慧,不仅是生命演化树上一个核心的节点,同样也是上海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
| 我也说两句 |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